土地刚下放的那两年,人们只是粮食够吃,普遍经济比较紧张。到了农忙口,有一种手艺人叫作缠笸篮簸箕的。做这种手艺的人为了养家糊口,赶在忙前挣俩个钱,为夏收作好了准备。
这些缠笸篮簸箕的人,每天挑着担子,或骑着车子,游街窜巷。他们的吆喝声响彻大街小巷。他们这些手艺人,陕南镇安的人最多。据说是家乡遭了水灾,出来寻几个钱。
他们提前预备好木舌头,木条,构树或核桃树的皮,哂干,扎成小捆备用。他们边走边吆喝着:缠笸篮簸箕,谁有烂笸篮烂簸箕。到了村子,寻一个好的地方,坐在村口的树荫下,拿出修理工具,摆出修理材料,招徕生意。
村里闲散的老人围坐在手艺人旁边,一边看客人的手艺人干活,一边拉着家常话。或者问问客人的家庭情况。
到了饭点,刚好到了谁的活路或是摆摊附近的主家热情好客,自动端着大老碗,热气腾腾的家常便饭,手后跟再夹两个大杠子蒸馍,或是再夹几块启面锅盔牙子给师傅送来。老师傅狼吞虎咽三五口便吃完饭,主人问吃饱了没有,没够家中还有饭,馍。师傅连连摆手:"好了好了,吃的饱饱的。"最后,缠笸篮簸箕的不收他们的钱,主人说什么也不肯,一分钱不少。"不行不行,出门人不容易。现在够吃了。要是前几年,想大方还大方不起来呢"。说着,硬把钱塞到手艺人身上的袋里。
这些手艺人操着剪刀一样的东西,只见皮条在他手上穿过来绕过去,该换木舌头的换上了新舌头,该换的木条也换好了。有的在后帮上只缠缠。修好的破烂家具象刚买的一样,崭新无比。
人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缠缠补补又三年。土地刚下放的那几年,农民手中的粮食够吃了,有的还有余粮出卖,就是手头缺钱花,把夏忙用的这些筛子,笸篮簸箕,杈把扫帚收拾出来,该修理的修理,实在破得没办法修理了,扔掉,该重新买的还得重新买。又要花上一小部分钱,争取做到物尽其用。这种人还真的不能少啊。有了缠笸蓝簸箕的手艺人,方便了更多的广大用户。
如今,人的腰包都鼓了起来,要啥有啥。缺少什么,买什么,不再为那几个零用钱而斤斤计较。现在工钱比什么都昂贵,你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