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In Search of Memory
。。ISBN: 9787505747012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作者简介。。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短评。。
#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伟大科学家的研究路径、问题意识与情志襟怀,同时这也是一部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展现了神经科学的发展历程。
#
不愧是神经科学圣经的编者,去掉生平部分本书完全是极好的神经科学特别是记忆科学的导论。在我心目中导论书不仅是介绍学科原理成果,很重要的还有把学科的复杂关系教授与人,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作者在介绍神经科学的发展中用到了遗传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精神分析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理学、解剖学、新心智生物学、格式塔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神经病学、生物物理学、动物学、动物行为学太多大小学科。作者的神妙还在于还原论式的科学观,从分子生物学层次慢慢深化理解到最复杂的人类行为。此外关心哲学问题也是我钦佩的,康德的先验观点还有洛克的白板说是如何在大脑的生理现象中共存呢,很多哲学问题是数学、生物学或者物理学问题了,科学的细化都是对人类和世界的祛魅。
#
慢慢悠悠地看了一个月,深入浅出的神经学发展历程和个人传记。书名是双关的,既是研究记忆机制的科研经历,也是回顾自己人生的历程。真正的科学家是有良知无国界的,哪里有自由追随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哪里就是自己的国度。
#
我水平有限,仅我个人而言,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原作者以及译者的文笔都很好。如果不喜欢译者,那就不要理会好了,我不建议因为译者的个人观点来诋毁他的作品。这和网暴没什么区别。倒不是为译者说好话,我大约微博关注了译者很久,是看到了译者在这本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
#
从来没有一本科普书让我感觉到这么肌无力,虽然连续攻读了几天,做了十几页笔记,依然觉得这本书信息量太大,思考过于深邃,难以一时消化。我仅有的薄弱的高中生物学知识常常在一些稍微专业的生物学概念和术语上很迷惘,而我的专业知识却集中在制造业和IT之上,因此只能大致的把握以下Kandel精妙的实验和结论。然而最让人影响深刻的却是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庞杂的跨学科知识、直达关于意识、自由意志之类的本质思索。
当我读一本书时,一般有几种感觉。第一种是小说类的书给予的虚幻世界,能给予暂时逃离现实的幻觉,如果一本虚构类的图书能给我这种充满逻辑性和美妙的感觉,我就觉得很不错。第二种是看不下去,写书的人要才华没才华,要学术没学术,看国内的很多专业书或者财经类的书常常有如此感觉。第三种便是让人觉得牛逼的书,要才华有才华,要知识有知识,数据详实、行文横溢、观点一针见血。最后一种便是让我读傻了的书,让人充满着智慧与智商的自卑。
宏大的叙事开始于Kandel童年时光的城市维也纳,汇集音乐、艺术、哲学、医学等等杰出人物的美妙城市,突然就因为Nazi希特勒的到来变得邪恶无比,犹太人在维也纳的巨大贡献被夹杂着仇恨、嫉妒、毁灭的恶流吞没。这直接导致逃亡美国的Kandel学习欧洲历史的选择,或许他想弄清自己童年所发生一切的来龙去脉。随后离开哈佛的时候,他的兴趣转向了精神分析。而更多的心灵探求和机缘巧合,让他走上了用生物学解释世界的道路。
因此贯穿全书的,不仅是精妙的生物学实验和结论,而是一个犹太人寻求自我的探索和理解的历史。这种复杂的背景,的确给予了他更多的思考,一步步最终确立了“In search of Memory”的目标。
#
看了 Eric Kandel 的自传“In Search of Memory”。值得一读!特别是书的前三分之一(1-10章),还有第30章“Learning from Memory: Prospects”是最作者一生科研的回顾,以及对未来他所感兴趣领域的描述以及感兴趣的原因。
作者Eric Kandel 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的教授,获诺贝尔医学奖。但是这本书所提供的洞察(insights)远不局限在医学,甚至科研领域,而是任何想有所创造的人都能收益。这里就着本书的最后一章的一些内容分享一些我的心得。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成长中,3个关键的有关研究方向的决定。
1)首先是他放弃了原本感兴趣和学习的 psychoanalysis (心理分析,源自弗洛伊德),转而去学习当时刚开始(20世纪60年代)的神经学。很多人质疑研究神经是不能够解释人的思维这样复杂的现象;
2)在神经学中,他放弃当时流行的,共识的,对哺乳动物神经的研究,而去研究低等(但是简单很多的)海生蜗牛。很多人质疑低等动物的神经活动与哺乳动物相差太多,不值得研究;
3)对蜗牛的研究中,他选择了研究一个最简单的腮收缩的活动。很多人质疑这么简单行为不能够提供有用的研究去解释更加复杂的行为,如学习。
每个重要的决定,都面对科学界主流声音,行业大拿的质疑。但是后来都证明Kandel是正确的。
我看Kandel的这几次决定,其共同的特点是他都是从研究一个更简单,更基础的现象着手,哪怕最终的目标是一个复杂,高级的显像。神经细胞比思维更简单更基础,蜗牛比哺乳动物更简单更基础,腮的收缩比复杂的学习行为更简单更基础。研究简单的现象给他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让他能够有所突破。
但不是所有简单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有些简单的问题只是有简单的答案,而没有更多的价值。Kandel却能够有足够的判断和自信,看到这些简单的问题能够最终发展到那些人们更为关心的,更大更有价值的问题上去。这是那些当时不赞同他决定的人(很多是很有威望的科学家)所没有看到的。那些人看到的是表面的不同(思维和神经细胞的不同,哺乳动物和低等动物的不同,复杂行为和简单行为的不同),而Kandel 看到的是共通(思维源自脑神经细胞的活动,保守的进化使哺乳动物和低等动物采用相同的神经机制)。
所以,弃繁就简,求同存异,可以算是Kandel 所以能成功。
看了Kandel这样的总结,我想起前一阵子读的硅谷著名投资人 Paul Graham 的文章 How to Get Startup Ideas【】. 他对于创业的建议和Kandel惊人的相似:先从一个小的niche市场着手,再把它发展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比如Facebook,从哈佛本科生开始,成长为现在这个链接全人类,除了某些特殊国家外,的社交网络)。
Graham也指出,往往你不能够事先就看清一个niche市场是否具备成长为一个大市场的潜能。你最好的提高自己判断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最前沿的人。那时候,你的判断,你的感觉,往往就更可能是对的。就像Kandel当时所做的几个决定。当时他还不是学术界的大拿,但是从自传中看到,他是获取了学界最新的发现和动向,终于形成自己判断。
对我们来说,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想要有所创新,那就
- 弃繁就简
- 求同存异
- 在行业的前沿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