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张是吉林人,他的家乡靠近图们江。早些年,常有跨江逃难过来的外邦人,有些女的为了有口吃的就跟了当地人。
小张的一位非汉族朋友就找了个这样的女人,还生了俩孩子。这种事,当事人都讳莫如深。小张跟他是朋友,因此有所了解。
据小张描述,女人对男人非常恭敬,从不顶嘴翻翘,也不出门,整日在家相夫教子,家务全包,既不乱花钱买买买,也不要求保管男人的银行卡。男人下班回到家,女人就跪在地上给男人换鞋,然后伺候男人吃饭。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也在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发扬。让男人闻风丧胆的强势女、妻管严、绿帽子、拜金败家统统不存在。
用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们相处的模式是不平等的,可为什么他们又看上去那么和谐幸福呢?我觉得是,他们各自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又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没有其他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小张朋友的这对结合中,男人女人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男人想要的勤俭持家、生儿育女、家庭和睦他都拥有了,所以我没有理由认为他不幸福。女人想要的衣食无忧、父慈子孝她也得到了,所以我认为她也是幸福的。至于说感情,我觉得从他们一起的那一刻开始,只要没有影响感情的因素,那么他们的感情就没问题,他们就是有感情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婚姻的很多不幸,来源于我想要的你没有或者不愿给,而我不要的你却强加给我。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你不懂我。
但婚姻中的付出和索取是相互的,你向对方索取时,对方也在向你索取。所以在择偶前你不能只考虑你想娶个什么样的女人或者嫁个什么样的男人,还要看她/他与你是否般配。
在没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年代,老祖宗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对象,媒人们在匹配婚姻时讲究的恰恰是般配,也就是门当户对。这条看似简单粗暴的法则,其实充满了智慧。因为只有门当户对、条件相当的男女,对生活的期待才相近,各自所能付出的东西也才基本差不多,彼此才不会相互嫌弃。如果双方父母坐在一起,一方想的是如何还能再收购两家跨国公司,而另一方想的是如何才能把今晚的剩菜打包带回家,这日子怎么能过到一块去?
所以指望通过婚姻改变命运是不切实际的。你是什么条件你就找个条件相当的人结婚,一来容易找到,二来更容易幸福。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条件,你就看看了解你的人给你介绍到相亲对象,那基本就是你的条件。因为媒人牵线搭桥是要充分评估的,他觉得条件差不多才安排见面,不然见面后相互嫌弃他会两头落埋怨。
我不是什么感情专家,更不是什么咨询师,婚姻也曾一地鸡毛,但我在身体力行的感悟和剥茧抽丝的分析后,似乎发现了婚姻的某种真相,于是迫不及待地想说几句。我希望门当户对的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