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常见的现象莫过于“中+英”,这样说话会让人觉得很装,可是为什么呢?
我后来发现,主要是因为不便于交流。
如果,对方掺杂的是我听不懂的英文,比如一些广告行业的术语,我也会觉得“说啥呢?”。
曾经,我试过“咱不懂就问哈”——不耻下问,但竟遭人白眼,还不如我的学生,好歹回我一句:“你自己百度吧……”
所以,要我说,真正让人讨厌的不是一句话整出一个联合国,而是你给我制造了问题,不仅不给我解答,还嘲笑我!
不过,我依然喜欢多种语言混着来。有些语言的某些有特色的词确实就是更能表达某种感觉,恰到好处时更能引起某种共鸣。
那天回学校见老师,老师就说道:“会说的语言越多,思路也会越开阔。”
确实,身为南方人,我懂粤语文化的俚语,我也是看TVB和栋笃笑长大的。但同时,我也热衷于北方方言的小品、相声和段子。
小时候,无意识的耳濡目染,不曾想竟会对我的未来造成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前两天,跟闺蜜聊起做课程,我当时说:
“因为我们当学员的时候很挑剔,会很介意导师划水不讲干货,以至于我们在做课程的时候,也会很纠结自己的输出会不会有水分。”
我说:
“但是,我的一位老师的课堂给了我启发,也影响着我现在的上课风格。”
我老师说:
“上课太累了(他主要说的是学生累),你必须隔个5-10分钟就来个段子活跃一下气氛。不然,你写个板书再回过头来,台下倒了一片,还讲什么呀?”
我接着说:
“所以,干货得有,但太干会把学生‘渴死’的。”
当然了,每个人都需要锻炼和成长。我也曾因“太活跃”而被投诉过。
从那之后,我也时刻提醒自己“差不多得了”,否则过犹不及。
不过,对着那些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的人,每天除了刷视频不知道还有什么乐趣,以及对“为什么学习”等问题没有过任何思考的孩子们,我个人认为是真的很有必要跟他们好好地聊聊。
至少,我要让他们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总之,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事、物,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你咋整,都不会让所有人满意。
那怎么办?
把握分寸,张弛有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