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见小区里三两聚集的人群交头接耳,赶紧凑上打听,原来是王书记深夜感觉不适,因突发心脏病离去了。
人们唏嘘不已,多好的一位书记,几乎家家都关心过,幢幢都有她的足迹。
王书记家就在本小区,一个人住,丈夫早年患病去世了,儿子在国外工作,很少回家。今年76岁了。
从2014年到2020年,经选举当选为本地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她待人和气,路上遇见总是笑脸相迎,主动招呼:张家姆妈,李家爷叔,王家弟弟的,还一路关照:今天预报有雨,记得带伞!气温骤降,添衣了吗?你爸咳嗽好点了吗,女儿来信了吗,带个信让她不要太累了......。
小区的居民就像王书记的家人,谁家有事都瞒不过她。
让我想起了遇见过的许多居委会的干部,连哪家来客人,有的家中有电话的,号码都能背出来。
这样植根于服务端口的书记,有一次听到了小区老人买菜难的问题。
由于小区距离菜场较远,单程就要20分钟,老人买好后拎着菜再走20分钟,已经累得不行了。为此,居民区解决买菜难的呼声较高。
王书记想了多种方法,最后引进了一家企业,隔天清晨7点到9点送菜到居民家门口,种类繁多,且质优价廉,很受老人们的欢迎。王书记带领志愿者,每次都到场,帮着维持秩序,检查服务情况,倾听居民建议,直到8点半,居委会上班才走。
长此以往,企业觉得贴上人工和油费,做不下来,要撤退。王书记急得不行,又想着联系周边几个居民区,让居民共享,让企业不亏。
还真成了。她还为此安排了时间,每个小区停留一小时,四个小区,一上午完成买菜,卖菜,企业和居民双赢!
另外有一件事,也让我印象深刻。
一次偶然的遇见,他告诉我居民区820户居民中,有3个特殊人群,分别是残障,听障和视障。年纪也都30出头了,父母都来找过,心想能否有个工作,可以锻炼技能,早日融入社会啊。
当时,她正从残联回来,说都已登记在册了,等着回应。又说,僧多粥少,排队要等到猴年马月,看看自己能否想办法。
没过多久,就听说她托了社区单位,小区门卫,保洁等,都搞定了!残障的孩子安排到图书馆,整理书目,贴标签;听障孩子当上了小区保洁,轻度视障的安排在社区卫生中心学习推拿。
解决了三个孩子的就近就业,安抚了三个家庭和小区一方的平安,真是积大德了!居民们这样夸赞她!
进入社会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全面进入老龄化,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面临的独特的生理,心理的衰退、特殊的关爱需求等。在这个阶段,基层组织聚焦“一老一小”,让老百姓看到,养老无忧,孩子抚养得更好,会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城市会越来越好,社会氛围也越来越好。年轻人看到父母被关爱得更好,会有更多精力去参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
送王书记一程的人挤满了整个吊唁大厅,有居民代表,生前好友,同事,亲戚等。最感动的是那个盲人孩子在父母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拿着鲜花赶来。鞠躬,献花,告慰王书记,他已经快要成家了......。
一路走好,居民心中的王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