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道德经》教你,如何看透事物的本质?

专题: 杂文小品 简友广场 读书 散文
作者:林海知行合一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3-08 17:54:42  阅读:139   网上投稿

“花一秒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不同的命运。”

我们总容易犯“一叶障目”、“捡西瓜丢芝麻”的错误。

这是由于我们认知的局限性造成的,而认知的局限性在于自大。

有人会问,认知程度都低下了,怎么还能自大呢?

越是认知低的人越偏执、越自以为是。因为在他们有限的认知边界内,他们的看法就是最优解。

举个例子:

一位流水线上的工人,他的工资是以件计费的,干的越多工资越高。

所以,他每天勤快一点,多加一些班,他的工资就比较高。

如果新来一批很大的订单,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订单?

他的想法是:多招人,多加班,赶工时。

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会认为,这样做不行,因为效率太低。

技术人员的想法是:修改工艺流程和引进新的生产设备,这样不但能提高效率,还有利于长久发展。

但是,企业老板却有不同的想法:他想改变经营模式,把部分或整体工艺项目外包出去。

这样自己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拉更多的单子。

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完了,普通人提高认知太难了,因为那种认知是以资源、财富、人脉为基础的。

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忽略了一问题,遇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依托资源、财富、人脉只是其中的部分方法而已,并不是全部。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看透事物的本质,正所谓“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可以借助模型分析的。

那看透事物本质的模型应该很复杂吧?

恰恰相反,它很简单,大道至简嘛。

它就是:“有、无”模型。

什么意思呢?

我们看待一个事物,不仅仅要看到它有(显性)的一面,还要看到它无(隐性)的一面。

举个例子:

你去相亲,你要关注对方哪些方面?

一般人重点关注:房子、车子、学历、长相、工作、家庭成员的情况。

关注这些没有错,但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有”的方面。

但是,看不见“无”的方面也很重要,比如,性格、成长经历、价值观。

“有”和“无”如何权衡呢?

《道德经》说: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意思是:从无的角度观察它的妙处,从有的角度观察它的边界。

上面相亲的例子,你可以看看对方物质条件到底到什么程度,看得见的东西是有边界的,还要通过交谈和观察对方如何为人处世,来体会看不见的方面。

有人会问,“有”和“无”哪个更重要?

都重要,它们就像阴、阳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分割开来的,而且两者是相互变化的。

比如,学历和能力哪个重要?

都重要。

你光有学历没有能力会被辞退,光有能力没有学历,可能连进入公司的机会有没有。

985、211毕业生就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学历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但是进入公司后,拼的就是能力了,而且,你工作能力强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工作业绩。

如果你要跳槽,你的学历加上工作业绩又是新的敲门砖。

这就是由“无”产生了“有”,可以叫作“无中生有”。

所以,以长远的角度来说,“无”的意义非常重要。

还是上面相亲的例子,一个人品行不好,纵使有再多的钱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婚姻幸福,如果对方物质基础差了些,但是人品好和三观正,还是有市场的。

“无”的部分一般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信念、精神层面、价值观层面的内容。

一个人“有”的方面比较突出,比如,衣着高贵奢华。一个人“无”的方面比较突出,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说哪种好?

都不错,只不过“无”的方面比较突出的人,会更令人信服。

“有”和“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因为“有”的方面是可以探索出边界的,而“无”的方面蕴含着不可估量的能量。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或评价一件事,“无”的方面值得重点关注,它往往是决定性因素。

下面用两个事例说明一下。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分享过这样经历:

投资人考察京东时,刘强东正在各地区寻访,到新疆时,俄罗斯投资人说,正好想去看看京东聚会怎么样,新疆兄弟都很能喝酒,刘强东与他们就用大碗喝酒,边喝边唠家常。

就这样刘强东喝多了,自己没有了意识,甚至都不知道怎么与投资人分开的。

令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投资人就直接投了京东7亿美元。

投资人说:看中了刘强东为人坦诚、善待自己的员工,这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必备的品质。

京东的硬件设施、战略,是投资人关注的,但是,一个企业的是否能长久发展,靠的是创始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而这一点是“无”的方面。

三国里面诸葛亮为蜀国日夜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培养过人才吗?

基本上没有,他认为人才是天生的,他用现成人才。

而且,诸葛亮一生谨慎,太强调自己个人的智慧。

看看诸葛亮怎么带兵打仗,他从不商量,自己谋划好之后,就派人领兵去了,给你个锦囊,现在不许看,到时候才能看,结果每个人把那锦囊打开之后,都说了这样的话:

丞相此计大妙!

然后呢,然后诸葛亮成了众人信奉的对象,而自己再也不会主动动脑子,“有丞相呢,我们怕啥?”

所以,看得见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日理万机,看不见的是,蜀国人才得不到锻炼,出现了人才断层,这就造成了后期无人能真正继承诸葛亮的位置。

有次,司马懿接待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就问起了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

司马懿问:“诸葛先生每天身体起居如何,每日吃多少米?”

使者:三四升。

司马懿问他诸葛亮的政事处理如何?

使者:二十杖责以上都会批览。

两句对话中看得见的,也就是“有”的方面是,诸葛亮兢兢业业、励精图治。

看不见的,也就是“无”的方面是:

1.诸葛亮每天只吃三四升米,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一斤多的米饭。证明诸葛亮的身体已经不好了,吃的东西也不多,这大概率可能是病痛所致。

2.诸葛亮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都要过问,从而断定出诸葛亮一定是十分劳累,身体也将不堪重负了。事事都要过问,那十多万兵马中,小事可算不断,他事事都要操劳,再加上当时的军务特别繁忙,诸葛亮还要天天跋山涉水的去北伐,一定操劳过度。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会命不久矣。

最后结果是,诸葛亮因体力透支,只活到了五十四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多数人都唏嘘不已。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无”的重要性。

到底应该如何应用“有”和“无”呢?

《道德经》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具体怎么理解呢?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意思是:将30根辐条聚集在车轴上,车轴中心有了空虚之处,这样车子才能正常运行,也就发生了真正的作用。揉捏泥土来做成器皿,使得器皿中间有足够的空虚处,器皿才能盛放东西,这样器皿发挥了它的作用。同样,建房子时开凿门窗及留出大量空间,才能使房屋真正发生其效用。

由此可见,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有”的物质虽然内具功用,但只有在“无”的参与下才能真正产生功用。

“有”是已经存在的优势,“无”可以把这种优势无限放大。

前面已经说到,“无”的方面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信念、精神层面、价值观层面的内容。

很多人会问,应该怎么把握“无”的这个层面,使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需要正确的心态?

应该培养正确的心态?

两个基本心态:1.心有和美。2.利他之心。

如何做到这两点?(具体的可以看2021年6月11日的文章)

结束语:“有”“无”思维模型是《道德经》中的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看似很浅显易懂,但关键在于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感悟,这种思维方式才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