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专家曹泽能:从你的提问来看,这样的行为可能与她的“自我意识”相关联。所谓自我意识,简单说,就是认识自己、调节自己、找到自己。如果她的自我意识比较健康、完善,那么你跟她说几次之后就会有所改观。
人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人交往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从发生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需要经历25年左右,其过程是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时期):一般始于1岁,到了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在3岁以后,与社会接触趋于频繁,他们从容易相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如“你以为我好骗?”。小学儿童会从道德原则、主观动机上评估自己行为的好坏,尤其是中年级儿童,自尊心、荣誉感、责任感得以发展,学会了自我约束。对你的孩子来说,当她还没有学会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时候,你就会表现出担心,这是可以理解的。
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从青春期开始,关注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自我评价免不了片面性、主观性和被动性,往往高看或过估自己。到了青年期,自我意识才趋向成熟。
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因素,有早期生活经历、社会文化环境、本人的自我体验与重要他人的评价等。也就是说,当你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没有达到同龄孩子的状态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建议:一、需要父母进行积极反思。在孩子3岁之前,是不是由妈妈自己抚养孩子?如果不是,孩子是否与妈妈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是否足够亲密?孩子的自我意识在自我中心时期发展如何?有没有养成一定的生活规则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当孩子来到父母身边后,父母会不会没有给到孩子宽容的过渡期,理所当然地要求孩子达到同龄孩子的标准?当孩子多次拿钱后,父母有没有找找自身的原因?
二、需要父母与孩子重新建构“社会自我”。在与孩子良好互动的时候,可以举一些实例,如孩子的学习,父母不能代替;父母的钱包,也是由父母管理。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边界,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范围。显然,是不能打孩子的,写保证也未必当即生效,因为孩子或没有意识到边界,或不能控制自己,如果没有提升内在的自尊心、责任感,只是通过外在的强制来监督,效果不会持久。
三、需要父母定期主动给孩子零花钱。孩子长大了,也会有日常的自我作主的花销,父母应该允许,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产生更多社会实践与人际互动,让她的自我意识得到健康发展。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得到健康发展,反过来她才会自律。所以,不妨与孩子协商,一周给孩子多少零花钱比较妥当,而且要明确:第一,零花钱只是属于个人作主的开销,包括喝水、零食、同学过生日等,不包括学习用品、生病与衣着等;第二,零花钱相当于“底薪”,父母要主动给、定期给,不因孩子的“违规”,而取消或延迟给;第三,孩子做好支出登记,如果明细清晰,父母需要适当奖励,父母可以检查,但不可追究,或一定要按父母的要求来支出,这样孩子才会真实记录不撒谎。当父母定期给孩子零花钱,多引导孩子理性消费,孩子才会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需要父母用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错误,而不是消极思维定势。这会把孩子推向父母不想看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要允许、宽容孩子阶段性犯错,孩子阶段性犯错才符合她的成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