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探寻原生家庭并不是要谴责父母,是想了解自己,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局限,也有自己的恐惧焦虑,以为把自己最好的全给了孩子,却没想到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给孩子造成阻碍。
每个人都说我对孩子付出太多了,过于溺爱孩子。其实溺爱是控制,生活上替代一切,精神上看不见孩子,剪断了孩子的翅膀。成人都不易,外面承受着种种压力,情绪的渲泄很多时候是朝向孩子的,表面上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但不是沟通,是指责,贬低,如果孩子对抗,那更是歇期底里铺面而来的情绪砸向了他。然后所有的人都说孩子不懂事,你妈那么好的脾气怎么会被气成这样。也会把自己的恐惧焦虑丢给孩子,如果觉得只有读书才能换取好的生存环境,那么会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如果下降了就会想象出灾难性后果,觉得孩子这一生毁了。纠缠于自己的心结中,一味逼着孩子争分夺秒往前走,却忘了给孩子犯错的空间,忘了告诉失败该如何消化。自己不敢明目张胆地说出需求,便一味教孩子要分享,不能自私,却没有教给孩子界限,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东西。自己遇事被动退缩,让孩子百事忍为先,孩子收获了习惯性无助,喜欢的东西不敢争取。……
我们成为了原生家庭,如果看不到自己,只不过换汤不换药把曾经最不想要的东西又丢给孩子。唯有看见自己那些恐惧焦虑从哪里来的,看见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了解自己,才能理解自己,心疼自己,真正接纳自己,才能看见自己的不完美,也能知道自己的资源,可以去改变自己。自己整理好了,才能真正去爱家人,爱孩子。比如被动退缩是因为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做不好就会被看不起,会有很强烈的羞耻感,对自己彻底失望厌恶。是从小到大一直被定义你什么也做不好,智商有问题。把这句话内化在心中,我是无能的。所以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也不敢试,觉得自己天生就这样,一辈子也只能这样。等看清这些,发现那些没本事都是别人定义给自己的标鉴,现在自己成年了,也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客观地看待自己,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有些事做得好,有些事做得不完美。我有自己优势,可以从那里出发,检验到自己原来能越干越好,有了自信底气。孩子也看见了,也会觉得有些东西可以去改变,可以试一试。
都在歌颂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我却觉得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无条件接纳的,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停止过爱父母。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走向了成熟。孩子成全了父母,让父母看见了自己。也愿父母放手孩子,让他可以成为自己,去闯荡自己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