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好语文,必须关注并践行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写字。
如果一个人胡子拉碴,外观邋遢,人们即使不是避之不及,也鲜有人会主动热情地去关注此人的精神内涵。文章就像那一个人。
在一份语文考卷中,每一个字都承载着考生的思维结果和表达,只有美观、大方、养眼的书写才能高频吸引批改老师的眼球和注意力。
而真正优秀的学生很少有写字难看或者潦草到让人无法辨认的程度。换句话来说,写字工整、漂亮、养眼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优秀生。因为只有潜下心来反复刻意练习过的人才有可能写得一手好字,而能潜下心来认真做好一件事的孩子,一般而言成绩都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卷面是否工整,会给评卷老师先入为主的印象或感觉:这是一个优秀生或这是一个普通生。
这当然会影响到评分。因为评卷老师是人而不是机器,而且,文章的批改本就是主观性比较强的工作。所以,把字写好是考好语文的第一个关键。
第二个关键词:阅读。
阅读和写作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没有输入,当然就没有输出。可以说,没有阅读,便几乎没有写作。
每一个人的写作都需要有材料支撑,文章内容才会丰富,而写作的素材无非是两个来源:一手素材和二手素材。一手素材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所见所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阅历”。二手素材就是从阅读书籍和观看影视中得来的材料。
米要变成饭,中间的连接点是“炊”。素材要变成文章,中间的连接点是“写”——怎样写就是一个需要学习并反复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从来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懂得书面表达自己曾经历过的事,这需要阅读、模仿范文,多练习多动笔,才会慢慢练就自己书面表达的能力。
而对于一个学生而言,阅历单纯,其第一手素材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从阅读中打开眼界,增长见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不仅必要,还要大量去做。
很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或者语文水平无法提升,其症结就在于读书太少或者根本不读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九年阅读课外总量是400万字,其中,在小学毕业时,阅读量应该达到140万字;初中毕业时,阅读量应该达到260万字。
而初中生阅读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不低于500字。
根据这些要求推算,260万字分散到三年中去,每年的阅读量是87万字左右,平均下来每一天就该读2375个字,即需要5分钟左右。
一个孩子如果能够每天坚持阅读,阅读量能够达2375个字,那么一个学期算20周的话,他的输入就可达332500个字——有这样的输入储备的学生,面对考试需要输出的600-800字,怎么可能不是轻松面对呢?这简直就是在大海中取一滴水,在九牛中拔一根毛呀!
所以,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阅读量太少或没有坚持阅读。
第三个关键词:积累。
这其中不仅有字词及古诗文背诵的积累,更有阅读的积累。
针对阅读的积累,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选择一些简短、有意思的文章来培养阅读兴趣。对于还没有阅读习惯的同学来说,不要贸然选择那些厚厚的、连续性强的书籍来读。
2.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3.做读书笔记。
古人总结出来的教训是: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所以不动笔墨不读书。
(1)摘要式。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资料,为今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2)评注式。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
A书头批注: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做记号;
B提纲法:用提纲把文章论点或论据简单记叙下来;
C综合法:综合全文要点,记下内容,读完全文或全书后对其加以评论。
(3)心得式,即读后感。这是读书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某一点写体会。一定要注意的是联系实际和自己的见闻写心得体会。
现在的语文考试,在那么多个学科当中,应该是最难考,也是最容易拉开距离的。因为语文学科考的是积累和运用,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科,也是一个日久见功力的学科。它可考的知识面是最为广泛又无可捉摸的,同时它的题型也是最灵活最广泛的,如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那是凭侥幸而无法达到优秀的。
综上所述,一个学生要提高语文成绩,必须从写字、阅读和积累这三个方面去下功夫。唯有如此,语文才能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