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当前位置: 说教与求教 > 正文

说教与求教

专题: 简友广场 想法 读书
作者:见山止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2-23 17:40:33  阅读:188   网上投稿

01说的人讲道理

说教与求教,一字之差,但说者的待遇却截然不同。

战国时期,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闻风而至。他请见秦孝公,第一次大谈帝道,即三皇圣君的做法,秦孝公觉得他不行;第二次,商鞅大谈王道,即儒家的仁治思想,秦孝公不感兴趣;第三次,他大谈霸道,即争霸天下那一套,秦孝公终于重视他了;第四次,两人一连谈论了好几天,商鞅最终得到重用。

商鞅与秦孝公的4次谈话,就是从说教到求教的变化。前两次,是游说,是把自己的道理讲给别人听,相当于说教,当然,这里是下位者对上位者讲道理;第三次是转折点,霸道之说打动了秦孝公,让他有了请教的意愿;第四次,其实是秦孝公求教,他空有一腔抱负,想要实现争霸目标,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做,所以向商鞅求教。

当然,道理能不能听进去,也不完全是说者的水平,还与听众本身有很大关系。

管仲是齐桓公的头号谋士,被称为“华夏第一相”。他第一次向齐僖公进言(齐桓公的父亲),结果人家睡着了;管仲第二次又向齐襄公进言(齐桓公的哥哥),最后被对方打了出去;第三次,管仲向齐桓公进言,两人谈了几天几夜。看看,同样的说者,同样的道理,在不同的人那里待遇完全不同。

02 听的人不听道理

人都应该是理性的,但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是感性的。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的唠叨,其实所说的道理大多是正确的,无非是眼界窄了一点,但我们不听。长大之后,领导和老大哥们的教诲,也都是有道理的,但也很难真正听进去。

我自己就不喜欢别人说教,特别是很多时候,能说教你的人,你还必须低眉顺眼地听他们说,真是一种折磨。由此我想,在被动的情况下,大概没有人喜欢听别人说教吧

我提醒自己,轻易不要去说教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况这种说教没有多大效果,对方肯定不喜欢,也听不进去,说教的人也就是自我感觉良好、显摆一下而已。

其实,在我看来“说教”是浅薄之举。

首先,对方不一定比你差。无论是倚老卖老,还是觉得自己牛逼哄哄,能说教别人,无非是对方处于弱势地位罢了。如果抛开地位和形势差别,人家可能比你看得更清晰,毕竟对方才是身临其境,而你只是夸夸其谈罢了。

其次,说教没有多大效果。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在对方心里不愿意听你教训的情况下,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是白搭,当然,即使你放个屁,人家也会这个时候附和你,因为你是上位者。

最后,说教特别遭人记恨。连我这样善良和与世无争的心态,对别人的说教都会异常烦躁,何况那些睚眦必报的人。不是不报,而是没有到落井下石的时候。

因此,即使你有诲人不倦的热心,也要尽量掩饰起来,不要轻言说教。

03 变说教为求教

说教的反面,可能是求教。求教是对方遇到了困难或者想要自我进步,从而主动向你求取经验的做法。

这个时候,对方的针对性很强,不会带有抵触和负面情绪,而是真心想要获得答案。比如,主动去上课,主动去成功者那里取经,就是想要获得指点。

同样的人说同样的道理,但说教和求教的结果会截然相反。从客观来讲,求教的效果很好,是最佳的知识传播方式。从主观来讲,求教让对方会产生感恩之心。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对方接受你的道理和指教,比如你的孩子或者你在意的晚辈,那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拉近双方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建立互相信任的基础;然后,用你的优点和长处打动对方,让其对你产生敬佩,甚至崇拜之感;最后,就是吸引对方来主动求教,这一点甚至比道理的正确性还要重要。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