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装表演(网上图片)
今天是壬寅虎年的正月十六,我因为肩背疼的厉害,上午预约了去医院看骨科专家门诊。
大街上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医院里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自动扶梯上的人流如涌动的河水,到处都是一片繁荣的都市景象,可就是找不到一点过节的样子。
以前的春节都是过了十五十六才算是过完了年,而元宵节更是把春节从除夕开始的喜庆祥和氛围一波一波的推到了最高潮。以往正月十六上午的大街上,应该正是出会的时间,郊区村镇的农民,市区的街道社区,各个工厂社团都会参加元宵节的盛装游行,
正月里闹元宵,那可是真的热闹。从早晨开始游行的队伍就从四面八方向市中心汇聚,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敲盘鼓放大铳,抬抬阁背背装,打腰鼓扭秧歌,军乐团鼓乐队,全城彩旗飘扬鼓乐翻天,人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演出服装,列队游行盛装表演,载歌载舞全城狂欢。
闹元宵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闹字上,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烟花爆竹,更有盛况空前的灯会,火树银花的焰火。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浪漫的节日,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看焰火,吟诗作赋,猜灯谜吃元宵。
还记得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的父母调到新乡参加建设一个新的航空工厂。我家住在工人文化宫附近,游行表演的队伍都会经过那里,小时候每逢元宵节就能看到热闹的游行场景,那种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兴高采烈的情景令人难忘,而在我印象里最深的就是盘鼓表演还有背装。
新乡盘鼓有着非常的震撼力,六十年代的盘鼓表演和现在的不太一样。盘古队都是周边村庄的农民,盘鼓个儿很大,直径将近一米,每人一个用布带揽在腰间,健壮的汉子用肚子顶着盘鼓,不知道那鼓有多重,行进时身体还得后仰着。那时冬天很冷,可是鼓手们都是上身裸露光着膀子,轮着弯弯的很粗的鼓锤敲打在巨大的鼓面上,发出撼人心魄的巨大声响,简单的节奏带着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极其粗犷豪放。鼓队的前面有人高举着大铳,一路点燃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鼓队里的大镲直径有二尺那么大,还有大锣,音响洪亮而强烈,穿透力很强,配合着缓慢的鼓点,鼓乐声音如春雷初炸,惊天动地,翻江倒海,数里之遥可闻其声。
我觉得最好看的表演当属背装, 背装表演实际上就是一个大人身上穿一铁制坎子,上插特制铁架,穿上宽大的衣裳,用长袖遮护支架,支架上绑着一个小孩。大人和小孩都穿着华丽的戏剧服装,扮演戏剧或神话传说中人物形象。在游行队伍的行进中大人来回走动表演,小孩则扭动腰身舞动长袖,在锣鼓唢呐喜庆的音乐中,各种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身姿优美的华丽表演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的还有糊灯笼和猜灯谜。记得我家后面楼有一个大我几岁的男孩子,心灵手巧,扎风筝糊灯笼都是一把好手,那年他做了一个八面玲珑的走马灯,真是太漂亮,太让人羡慕啦,我只会糊个普普通通的纸灯笼。猜灯谜是厂里工会组织的,在职工食堂里拉起很多的绳子,上面挂着很多写着灯谜的纸条,谁猜出来了就可以扯下纸条去兑奖,里面还有套圈,射击等娱乐项目,每个职工都发有门票可以参加。
蚊,ge开始以后,大家都是过革命化的春节,那些民间艺术表演也都成了封建糟粕不允许开展了,因此很多年里都再没有这种灯会以及出会的盛装游行等表演了。直到打倒了四人帮,才又恢复了元宵节的各种活动,记得那年最流行的歌曲是郭兰英唱的“绣金匾”,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各种民间元宵节活动都恢复了,逛庙会,赏灯会,看焰火,出会表演。一到春节前,居委会就会挨家挨户的化缘,每家或多或少的捐一些钱,居委会组织参加出会游行演出,各单位也会组织单位文娱活动积极分子排练参加元宵节活动的民俗艺术表演。灯会展出的各种花灯也都是各单位自己设计制作的,我们建设路上的几个国营军工大厂还会每年轮流操办焰火晚会,记得我们厂里请来的是湖南浏阳的厂家来放焰火。整个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是扶老携幼出门参加观赏各种表演。
1983年春节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春节,工厂在厂门口沿街举办灯会,我所在的部门也要求制作两盏花灯参展。记得我们室主任设计了一个河蚌珍珠仙女的花灯,每当河蚌展开,里面就会升起一个珍珠仙女。这种机械结构在当时没有电子集成电路控制,只能用一个电机通过机械传动实现,那还是挺复杂的,我也参加了设计制作工作,亲手制作零部件,焊接装配组合调试,里面的珍珠仙女是室主任自己亲手雕刻描绘出来的,这个花灯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每到元宵节我都会想起那年去人民公园差一点把孩子丢失了的惊险经历,那年孩子只有三四岁的样子,元宵节的晚上我带着他去公园看灯。公园里面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眨眼之间孩子就不见了。茫茫人海一片,我惊出了一身冷汗,慌忙的在人群里呼喊寻找,哪里还有一丝踪迹。我的内心充满了惊恐和绝望,天哪,那可怎么办啊?找来找去到处询问,可是人太多了,那天晚上的游人甚至把一座小桥上的栏杆都挤断了,找不到孩子我决定去姥姥家里看看。姥姥家离公园不算远,有三里多路但只是一条直通的大马路,那时候每个星期天我都是带着孩子先去公园玩再去姥姥家。我希望孩子找不到我会自己跑回姥姥家。我气喘吁吁慌张的跑回家里,孩子并没有回来,家里人连忙又出门分头去寻找。就在我眼前一片茫然,我的脚步不知道该往哪里迈,内心即将崩溃的时候,大姐夫找到我说:孩子自己跑回姥姥家了。谢天谢地,看着失而复得的儿子,我真不知道该感谢谁了。
2005年,我父亲在八十岁时患了脑梗塞,之后的出行全靠轮椅,我在元宵节常常都会推着他上街去看民俗艺术盛装游行表演,太热闹的大街我们去不了,人山人海的也挤不到人前,我推着父亲在游人少的路段等着游行队伍过来,他亦兴趣盎然。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从来都没有带着我们去看过元宵节的出会盛装大游行,他一直都非常的忙。我想他对于这些北方的民间艺术并不感兴趣,他受的是西式教育,喜欢古典音乐,西洋艺术,欧美文学。可是他现在也对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本地民间表演非常喜欢了,到处走走逛逛,买些小吃,看看表演,他也一样是兴致勃勃的。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我们这里元宵节的活动就越来越少了,渐渐地热闹的元宵节只剩下了吃元宵的这么一项节目了,儿时的元宵节已成了远去的记忆,因此也就变得越来越美好。所谓年味淡了,元宵节味淡了,家乡的味道也淡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在现代网络文化传媒面前完全不堪一击,不过也无需叹息,至少现在的日子衣食无忧悠闲自在好舒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