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当前位置: 正反五层读书法的再应用 > 正文

正反五层读书法的再应用

专题: 散文 心理 想法 简友广场 读书
作者:德必有邻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2-17 17:35:39  阅读:121   网上投稿

    《读书进五层——以读<三国演义空城计>为例》发表后,有位教育专家读后认为:这是一个很实用的读书方法,对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极有帮助。专家就是专业,更关注文章的方法论方向的挖掘。这个观点启发我下定决心将之作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论来阐述,概括命名为“正反五层读书法”;而不是犹豫是否将之作为一种人生经历渐多读书理解渐深的阅读体验来描述。毕竟,人们对获得工具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分享体验的需要。获得工具,代表力量的增长;享受体验,往往只能满足休闲。能为人们提供一件工具,比向人们呈现一种体验,更有意义和价值。

      正反五层读书法既然是一种作为工具的方法,那么它就应该可以作用在不同的对象上,而且都能管用;否则,人们就没有必要掌握它。下面再以杜牧的两首咏史七绝《赤壁》《题乌江亭》为例,深入讲一下这种方法的应用。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第一层,进入正面,跟着作者表达的意图走,认识到事业成败具有偶然性。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在于外在条件(东风)的帮助,不然也会一败涂地。项羽败走乌江的灭亡,在于道德感太强,不能做到无耻(包羞忍耻),不然就会东山再起。于是,感慨世事无常,成败不必太计较,内心里从此就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平庸或失败了。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种自我道德优越的满足感和善者老天不佑的悲壮感,自负地将自己平庸或失败归责于世风日下、世道沉沦、世界黑暗,致使自己这种道德优越的人找不到建功立业的道路。这样的读诗,当然舒服,轻快异常,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唐才子传》),但对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有助益吗?好像极少。这就是“落魄酸诗不可读”的原因。

      第二层,进入反面,运用自己的理性独立分析,认识到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是主体能力的内因,不是客观条件的外因;在于科学判断能力的主因,不在于道德感觉的次因。赤壁之战的决战胜利,固然有“隆冬刮东南风”的偶然性的便利条件,但更在于周瑜的卓越才能和积极作为。周瑜首先做出了“以火攻敌”的正确决策,然后使用“蒋干盗书”的反间计除掉敌军内行的水军将领,进而使用庞统去献“连环计”把敌船连结在一起,再使用忠诚担当的黄盖去“诈降点火”,最后才能利用“东南风起”的便利条件去火烧赤壁,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这种便利的机会,一方面是周瑜联合友军的诸葛亮“借”(识天文的能力)来的,通过合作的方式弥补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能把握住这种稍纵即逝的时机,也是主体能力的体现。“兵家”的“胜败之事”是基本可期的,而不是不可期。再说项羽,即使厚着脸皮过了乌江,再有更多的江东才俊跟他卷土重来,也终将一败涂地,因为项羽没有用人的能力,再多的人才给他都会浪费掉,亚父范增尚不能用,何况其他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首要的前提是刻苦修炼自身,获得干成事业的主体能力,而不是指望侥幸的机会或外在的帮助。获得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背后都是主体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练成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坐而兴叹,而如“上士闻道、起而行之”,并且在实践中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筑下事业成功的最大的一块基石。这样的阅读,才能助益人生的成长。失败文人的诗可以读来畅快心情,但他的认知却不可以直接吸收,因为这是执于外在、偏而有毒的果子。

      第三层,超越反面,冷静思考影响事业成败的各种要素,认识到决定成败的偶然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要取得事业成功就必须坚决克服掉偶然性的影响。而偶然性的克服,一方面来自于自我对外在条件的主动利用和积极作为;另一方面来自于主体行为更多地受科学判断的驱使,而不是受道德感觉的束缚。对赤壁之战的全程进行复盘就会发现,只有在双方处于对峙阶段时,孙刘联军才有可能等待东南风。战争留给周瑜的时间并不长,如果在曹操水军练成进军江南之后再“东南风起”,无论多么正确的火攻策略也无法施展了。恰巧在曹军进攻之前,来了一场东南风,并被孙刘联军准确及时地把握住了,这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策略设计和战术实施完全没有问题,却没有取得消灭司马懿父子的胜利,就是因为一场突降的大雨浇灭了大火。即使诸葛亮有神鬼莫测之智,也不可能丝毫不差地把握住一个山谷的天气变化。项羽的对手刘邦的胜利,确实也有无耻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逃跑的过程中把妻儿推下车而保存自身等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物,往往都具有道德钝感的特质。韩信如果年轻时不能忍一时胯下之辱,就不可能成就壮年时执掌帅旗的辉煌。能包一时之羞、能忍一事之辱、能借东风之便,确实是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个体素质和能力。西人所说“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洁白无瑕的未来”,讲的与这个道理类似。反过来说就是,不经历不可告人的困苦,则难以取得不同常人的成就。

        第四层,超越正反面,认识到只有找准主体能力和客观条件的契合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天下并没有必然的胜利,世上也没有偶然的失败。要能在胜利后找到造成胜利的偶然因素,不再依恃,为下一次胜利消除风险;要能在失败后找到导致失败的必然因素,坚决剔除,为下一次胜利奠定基础。即使主体再有把握的胜利,在变成现实胜利的过程中也有侥幸的因素起作用。因此要胜而不骄,面对胜利,要感谢老天眷顾,感谢命运帮助,进而倍加珍惜胜利成果,进一步提高自我作为和利用外在条件的能力,把此次胜势转化为下一次胜利的基础。同样,即使结果再惨不忍睹的失败,也有值得深入挖掘的价值,因此要败而不馁。面对失败,要克服怨天尤人心理惯性,克服一蹶不振的行为惯性,真正做到反躬自省,或幡然醒悟、或奋起直追、或化短为长、或凤凰涅槃,把此次失败化为下一次胜利的成本,而不是单纯的损耗。是否经得住胜利与失败的考验,是对一个人内在素质和能力最根本的考验。曹操在赤壁战败后逃跑中的大笑和安全后的大哭,就是一个成功者卓异素质的集中体现。最终的胜利者,不是没有失败过,区别在于失败后如何做。曹操遭遇多次失败,被张松讥之:“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但是,曹操终于以魏武之名留终胜于历史。周瑜虽胜,但不能再依恃“东风”这个偶然因素取得下一次胜利;项羽虽败,但逃过江东之后,如果能认真反思,认识到用人之失才是导致失败的必然原因,进而坚决加以克服,悟得用人之道,掌握用人之术,带领江东才俊卷土重来,也许会战胜刘邦。

      第五层,超越文本,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计较一时一事的成败,最终认识到并且坚信:顺应时代潮流的事业,合乎世道人心的事业,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有投身到这样的事业中去,才会成就人生的辉煌;否则,无论自我主观多么努力、外在条件多么便利,也难免成为腐朽大厦的陪葬品。项羽的失败,当然是项羽无用人之能的失败,但更是“老贵族复辟”的失败,因为时代的发展已经进步到了一个不需要贵族的时代。项羽即使如上所述能够卷土重来,即使一时战胜刘邦,也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再看赤壁之战的结果,当然是曹军大败,孙刘联军大胜。但是三国时期,连绵的战争和长期的分裂带给了人民不尽的苦难,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只有用人间地狱来形容了。实现全国的统一已经成为当时的时代所需、潮流所向、世道所求、人心所指。所谓的“天不灭曹”的“天”指的就是这些。最终,还是“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的曹魏战胜了刘蜀和孙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蜀国丞相的天纵英才,吴国地势的长江天险,都没有能挽救自己国家的灭亡。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