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汉字,初中毕业,足够了
不要修饰,拧干了,写作不是拼好词好句。 如果需要不断补充、修饰,说明第一句就不对。打补丁是没有用的。需要打补丁的裤子,一定是到了年头。
沉浸,就是排除任何预设。走一步看一步。不要看到头,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不值得过。
傻傻地写,别自作聪明, 近视眼走夜路,走一步看一步, 磕着碰着就停一下. 如果都构思到三步之后,肯定是被套路控制,不可能聆听到什么了。写作不是开脑洞,也不是攻心计。现代人太聪明,忘了怎么笨。
没有什么是非说不可的,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 人类几百万年了,什么事情都不稀奇。
淡定,一句一句,没有什么是天雷滚滚的大言. 大音若希。都是平凡的话语,淡定,放松,轻言轻语,别太把词句当回事,太当回事,是文字执,是枷锁。
语言用大力,拧巴,这是不少同学的情况。最傻最笨地说,不要管任何他人怎么看。
各位,要冰水淋头,彻底改掉那些束缚写作的东西,小卡片做大一点,多看看。
可能大家还不能理解语言。语言不是在语义层达到表现力的。
语义要最简单就可以,表现力是气韵或者体验形成的。气韵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就像穿着打扮,不是因为衣服是高级料子才好的,而是搭配合适。土布的衣服配布鞋,同样好。注意力放在遣词造句,气韵很快丧失殆尽。 古瓷即便泥乎乎,行家照样看得出是个宝。
之所以大多数人看不出,是眼光不好,而不是瓷器本身有问题。也就是说,做个古瓷,不要担心泥乎乎,也不要在意普通人的眼光,不需要管它们,那是它们的错。如果注意力放在干净漂亮以及让群众喜欢,就没工夫做古瓷。
纳博科夫那篇。雨水从落水管落下,发出咯咯的声音,这是很真切的,不需要什么修饰,他只要这么朴素的写出来,读着就能感受到。 如果要形容,那个声音就很难形容。 不需要,就是那么大白话写。 大多数人呢?形容那个声音,变得不是它本身了。
雪国开篇,大地一片白茫茫。
我们呢?春雨,像牛毛,像花针……
春雨不是牛毛也不是花针,这是胡说八道。朱自清他什么都没看到。
某人像头牛,这是好语言。因为说的是“他是牛”。 为什么? 他牛一样壮,一样勤恳。换句话说,“是其所是”,因此不是比喻,而是意象的语言。也就是本来如此“他像(是)头牛”。
如果我们只是形容一个人很胖,不会说“他像头猪”。 当我们说“他像头猪”,意思是他确实是猪(胖,愚蠢,贪婪等等)。 只是比喻,就是坏语言。好语言不是比喻,也不需要比喻。本来如此,何须比附?修辞修饰,道理以此类推。
本真的语言是最老老实实的语言,“是其所是”,脱口而出,不需要任何技巧。 大家可以分析我写的句子,不敢说百分百如此,但大部分按照“是其所是”的原则,因为我不是造句,而是“看意象是啥样”,“是啥样”语言就“是啥样”。
三千汉字,初中毕业,字词句就已经足够了,甚至小学毕业就够用。 如果穿衣打扮总是不美,是不是该减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