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两个字,是很具体的,不是一种口号。
大多数人说走心二字,其实只是以为努力用心,并没有理解成“从心里出现意象,从心里出现语言”
也就是说语言不需要太多的学习,心里有语言。
是的。大多数都是这么认为。
因为人的思想就是语言,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这一点,大多数人也不能理解,不太相信。
是的。好东西总是贵的。
我也是二十来年慢慢体会到的,结合读写。
直到真切感受到,啊,心能说话,心里真的有东西。这才明白了。否则只是当做一种抒情的表达,其实不然,这是描述--心能说话,心里真的有东西。
读写确实是分境界的,慢慢达到的。有的人快,有的人慢。
我说过的,有一次在外地工地,夜里读书,很安静,卡夫卡的马戏团后楼顶座。以前看过即便无感,那天看,也是觉得短,看看吧。啊,感动,明白了。
看过几遍无感
早先,我读诗,没什么感觉。买了一本戴望舒,啊,还有这种操作。印象里他不就是雨巷作者吗?不,那只是他一小部分。
我是先读马尔克斯的族长的没落,旧书摊买的,惊住了。后来读百年孤独,没有前者好。 那次阅读,对我又是一个境界。
去年读狄金森的诗,原来诗歌还可以这么简单又震撼。
儿童之眼,赤子之心,是必要的。人在俗世中颠簸,渐渐失去了澄明的眼睛和耳朵,在心外游荡,失去了本心,失去了体验。
学知识是好事,但是同时也是遮蔽。了解了树的植物学,就失去了其他认识,再了解了树木的材料学,进一步失去。树不是原出呈现的样子。生活也如此,那种滋味没有了,成了故事,情结,东家长西家短。
无数套路等着我们,让我们按照别人的方式说话。
今早我看了一篇朴素的文章,心有所感,这样的作者我也遇到好几位,他们缺一点技巧,但是比有技巧的作者更有潜力。
质朴,天真,敏感,这几个方面是优点,但很容易在喧哗中失去。
附:
那种尚未分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太重要了。
当我们渐渐长大,我们会分析,逻辑推演,会各种表达,但表达实际上用大众的方式在说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体验能力。
人在二十岁之前已经过完了人生。剩下的是挖掘。上层的东西再多,也不能转化。二十岁之前心灵已经被填满了。因为心灵本来就是虚无,不需要太多东西来填充,它是体验填充的。比如酸甜苦辣,很小的时候,任何人都尝过。哪怕是大富大贵的公子,同样品尝,只是自己不觉得而已。正因为人的心灵相通,结构相通,所以我们才能体会到帝王,也能体会到乞丐的心灵。我们不需要过帝王的生活,才能体会帝王。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它们根本上是务虚的,也就是体察人的心灵。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人的精神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有一个总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