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流,语言的河流
语言自身说话。
就像河流自身在流,而不是被我观察(切割观察,定住观察,抓重点抓典型,等等).
我们会将目光凝固在有一点上
它就变成了某种象征
也就是开始切割
如同将河流定住
事实上河流是不能定住
定住的不是河流
而是水池
当我们写月亮,月亮定住了
写槐树,槐树定住了
如此等等
呼吸就不对了
或者说呼吸不对了,于是定住了
互为表里。
需要控制
控制那种跳出来的冲动
同时语言要压住
拖沓,也是另一种跳戏
开始对象化刻画描写。
可以良性循环
也可以恶性循环
确实跳戏,可以停一天
停久了不太好,手冷了,冷启动会比较难。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意象切换频率加大
这样就不会执着而定住
严格说每一句都是意象
就像河流
并非“野火烧不尽”才是意象
离离原上草
也是
一岁一枯荣
也是
并非激流才是河流,对不对?缓流也是
课本里有病梅馆记
为什么批评病梅?因为那是强行使之不自然
梅花本就是美的
并非非要那么弯曲才是美
直的也是美的
因为是整体,所以处处都是刚刚好
一首诗如果因为名句好
那不是好诗
它是整体好,而不是某一句好。只有名句的,只能是名句,不是名诗
我们品读过几次范文
它们的意象密度是很高的
不执着于某个点
不让任何东西定住
比如挪威的森林
那块草坪,他也没有反复唠叨
在写草坪的时候,我也说过,那一段就是很好的散文
即使在经历过十八载沧桑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连日温馨的霏霏轻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仿佛冻僵似的紧贴着湛蓝的天壁。凝眸远望,直觉双目隐隐作痛。清风拂过草地,微微卷起她满头秀发,旋即向杂木林吹去。树梢上的叶片簌簌低语,狗的吠声由远而近,若有若无,细微得如同从另一世界的入口处传来似的。此外便万籁俱寂了。耳畔不闻任何声响,身边没有任何人擦过。只见两只火团样的小鸟,受惊似的从草木丛中蓦然腾起,朝杂木林方向飞去。直子一边移动步履,一边向我讲述水井的故事
河流有三段直线段,三个险滩,它们是不同的
一叹三咏
有人批评莫奈“画画全凭印象”
这个批评家就是对象化标准——睡莲肯定不像莫奈画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