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担心,我很好。”
这是我在2021年和所有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同样,也是我现在再也不想和任何人提起的一句话。
(封面先欠着,有时间有心情了会做)
应该是13或14岁那年,我经历了人生中迄今为止最折覆三观、颠覆心态的事情——死别。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我表现得麻木不仁。
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心中没有丝毫波澜,好像我看到一片秋叶的飘落,没有惋惜、没有心痛、没有委屈,甚至于,我的眼睛没有一根血丝。
我只觉得,麻木。
被全世界抛弃一般的麻木。
我开始浪迹社会,接触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开始染上烟瘾,开始习惯酒醉,开始沉沦于偶尔的纸醉金迷,偶尔有人问起,我只说:“他走了,我没来得及听他说最后一句话,没来得及看他一眼,甚至连他埋在何处,我一概不知。”
我只听到有人提起,在老家祖坟的边缘,有一座孤零零的墓。
墓碑上,刻着我最熟悉的人的名字,镌着影响我至今的那个人的照片。
他好像很传统,热爱文学,精通历史,喜欢喝茶,写得一手好字,总时不时地给我讲一些半懂不懂的道理和那些似乎腐朽出臭味的礼仪。
他好像也很不羁,固执己见,有些大男子主义,他享受过家族荣华时期带来的昌盛与恬逸,也遭受过盛极必衰的无奈与凄凉。
他爱抽烟,爱喝酒,总在半醉半醒之间对我说这么一句话:“掉牙血吞。”
我不懂,他便一遍又一遍地说,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四个字。
直到他再也无法开口,我才明白,牙掉了,咽着血吞到肚子里是什么感受。
如何有关酒桌上的礼仪我从来反感,他总要我表现出一种极乖的样子给身边人倒酒,还要说:“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
我不明白,在那些人口中“大哥”、“主任”的儿子,也要遵循这种礼仪吗?
但我还是照做了。
为了做他口中的“家族的长子长孙”、做他口中的“未来的顶梁柱”,也或者只是为了晚上睡觉之前能得到一些他的安慰,或者,少一些他口中的喋喋不休。
而我多想他能给现在的我一些指引啊!
他终究是离开了,我到至今都无法坦然面对。
他说:“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样子,写好中国字,读好中国书。”
对于书籍、文具、学业方面的开支,他向来没有反对过。
尽管那时候,我已经不是需要用另一个房间来堆积礼品的“少爷”了。
他给我讲过四大名著、讲过中国历史、讲过马列思想、讲过毛概,从涿鹿之战讲到红军长征……我只是小,无奈地看着他一杯接一杯地喝,听他一句接一句地说。
那时的我连作文标题都不知道怎么起才好,而如今的我也算是半个比较优秀的小小作者了。
借他也或家族的荣光,我侥幸过了数年不算宽裕,但万事无阻的日子。
有时候,我会念起之前的日子,但回忆总在噩耗降临的那天终止。
我狠狠押了口酒,点起他曾过抽的香烟,临窗看着漫天被阴云遮蔽的星辰大海,默默无言。
我无法借用“英雄不提当年勇”这句话,因为,我从来不是英雄。
我只是借了英雄的光,庇护在他的树荫之下。
而我也明白了英雄的含义。
尽管这位英雄死于烟酒浮生。
或许,是我还没能参透他遇到过的烦恼吧,
但我总觉得深有体会一般。
如他看过的朝阳西下,山的这边,是他已被烟酒燃尽尘俗腐朽的生命;海的那边,是他瞭望许久无法捉摸的理想。
于是,我便和如今的人说道:“别担心,我很好。”
快过年了,祝君安好。
别担心,我在这边,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