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乡村||上海的年味——爆米花

一座城市,无论它多么现代,总有一个地方藏着历史的回忆。

上海就是新旧文化交叠得最瑰丽的一个城市,摩登的都市感与怀旧的烟火气并存。特别是到了过年时分,辞旧迎新的氛围,自然就更浓了。

说起爆米花,就是从怀旧的烟火气里诞生的。至今已演变成花样繁多的膨化食品。诸如:薯条,玉米脆,虾条、鲜虾片、干脆面、雪饼等林林总总。只不过是加了许多大众喜欢的调料,改变了原本的形状而已。

现在的年味,在很大程度上,以各种地方吃食体现。吃食中,较大一块是零食,它传承了上海几十年的民间食文化传统,演绎并扩大着。

三十多年前的年味,在孩子们的零嘴中,有一大类零食是由爆米花或其衍生品担当的。

那时过年,因为物质匮乏,交通欠发达,加工食品几乎没有,爆米花成了年时的零嘴。每家每户,到了过年,桌上都有爆年糕片,玉米花,炒米花,爆黄豆,爆蚕豆等,再加稍许糖果,(计划供应)红枣,花生等,就是很丰满的一桌子零食了。

那时每当春节临近,遇见好天气,挑着爆米花担子的师傅就会走街串巷,到我家住的弄堂爆米花。因为需求很大,一爆就是一整天。

落脚后,找一个避风,安全的墙根儿,卸下爆米用的炉子和锅,另加一个木制风箱,用一根管子把它们连接上,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烧火用的煤箱,全部家当齐活了,就可以爆米花了。

此时,在炉子边上,早已排满了等着爆米的小伙伴。地上排着一个个淘箩,(竹编的那种)盛着待爆食物:其中有年糕片,那是大人用配给的年票,买来新鲜的年糕,留一部分出来,其余的切成年糕片,阴干后,(不能晒,否则就裂开,爆出来不好看了)就成了年糕片。有黄豆,大米,蚕豆,玉米等。记得这些杂粮,比如蚕豆,玉米等,当时就是稀品,本地不多见,多半是乡下亲眷送来的。爆这些杂粮的小伙伴自然也是满满的自豪,说明家里有乡下亲眷送呀。一旁看着的孩子个个心生羡慕,一个劲儿讨好他们:比如,让出前面几个位子,让他们插队先爆、等师傅开锅前,上前帮他们捂着耳朵啊等等。为的就是爆完后给几粒尝尝。

师傅生完炉子,开始按秩序爆了。先问要否放甜。那时的甜就是糖精片,8分一片,一锅放一片,足够了。(当时糖的供应需凭糖票,除了烧菜以外,就是过年我们每个兄妹分到的几粒糖果)然后用师傅提供的量器,放满一罐就是一爆,爆一锅也是8分,很多孩子家的大人就只给了爆的钱,那就不放糖精片。

每一锅的时间是十分钟,师傅一手拉着风箱,(前后拉)一手转着锅炉,(围圈转。直到很大,我们都学不会师傅这个动作。)不时地看着锅炉上的指针。(那时,科技不发达,不像如今,时间可以预设好,到时有电子提醒)每一锅,都是师傅集中心力,先用漏斗将爆品加进小锅炉,用扳手将盖子拧紧,然后拉风箱,转锅炉,看时间,用铁棍搅炉膛,添煤,开锅,起爆......。

开锅前,师傅会用标准的苏北口音提醒大家:“炒米花响喽!”,此时,孩子们都躲得远远的,两手捂着耳朵,等着如同爆雷一样的轰炸声。

随着一声巨响,一股浓烟窜出来,远远望去,师傅正在雾色浓烟里,对着麻袋,用一根铁棒搜刮着锅子里的残留,还没等浓烟散尽,师傅已经麻利地将蓬松的爆品从麻袋中抖落到淘箩里,开始第二锅的准备了。

记得那时,十分钟一锅,要等好几个小时才轮到。孩子们一边玩耍,一边排队,每锅出来,没有大人在旁边的,就伸出友谊的小手,那时小主就会心领神会每人抓上几粒,尝个鲜。

记得那一次,快到傍晚了,我才排到。我家过年一般是三爆。年糕片,大米和黄豆,每爆放半粒糖精片。那时,看着炉子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就如同现在过年的烟花,火红,蓝色和紫色相拼,炉膛内还不时地向外迸发着闪闪火星,映红了师傅和在一旁小伙伴的脸,煞是好看!彩色的火焰带来了过年的喜气。

等到爆完,已经是7点多了。师傅看我排了长队,好不容易爆完了,就蹲下瘦长的身子,在火光的映照下,只看见两只黑乎乎的眼睛,一双粗壮的大手边递给我装得满满的米花,年糕片淘箩,边看着我说:回去等凉了再收好,不然会不脆的。又告诉我,吃多少,拿多少,不能敞开盖子,否则会吸收潮气的。

回家后,妈妈看着我笑了。满脸,眼睛,鼻子也都是黑黢黢的,锅炉烟熏的呗。

妈妈每样给我抓了点,然后就放在一个很大的饼干桶里,说是过年了拿出来吃。记得那晚是小年夜。

大年夜那晚,我们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刚准备包饺子,只听砰砰的敲门声,那声音很急,很响。我哥开门一看,是邻居王阿婆。只见她边进门,边拉着妈妈的手,急促地说:大林病了,(王阿婆的儿子,后来听我妈说,媳妇早年离他而去了)高烧不退,得送医院!剩小娟一人在家(王阿婆孙女,7岁,刚上一年级)能否帮忙照看一下?妈妈也赶紧回应着:“没事,我去接她过来,跟我家晓莉(我)一起”。

大过年的,小娟啥也没吃上,还饿着肚子呢!只见妈妈给她热了饭菜,小娟大口地吃着饭。

晚上,小娟跟我睡在一张床上,听妈妈说,她爸患上了急性阑尾炎,正准备住院手术呢!

这个年,小娟跟我一起过的。

记得妈妈每天拿着小盘,里面装上米花,或是黄豆,或是年糕片,再放几颗糖和蜜枣,让小娟吃,只是往我兜里揣了一小把。说要计划着吃,家里还有客人来。妈妈还说,客人客人,就是要客气待人的意思。

初二早上,一早醒来,碰下小娟,还没醒呢,推了一下,她翻了个身,就坐起来咳嗽不止。妈妈闻声赶来,摸了下她的额头,感觉是发烧了。

妈妈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就找了感冒药,熬了生姜水,让小娟服下,哄着她睡一觉就好了。

直到下午五点多,小娟醒了,嚷着肚子饿。妈妈倒了半瓶奶,(这是我家唯一订的一瓶牛奶,是给爷爷享用的。因为当时爷爷89高龄了,牙不好,许多东西不能吃,怕他营养不足,妈妈狠下心,省了再省,为爷爷订的,我们孩子从来没有吃过。但都是我每天清晨到一楼的牛奶箱里取来的。)掺点水,热开了后泡进爆米花,听妈妈说,这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方便,易吸收的营养月子餐呢。

刚病愈的小娟,没有胃口,吃着奶香四溢的泡米花,就着年糕片,直呼好吃!连着三顿,妈妈就如法炮制,直到王阿婆来家领小娟,已经是年初三了。

小娟吃的时候,妈妈总是安排我们几个兄妹走开,毕竟都是孩子,免得看着馋嘴。

记得那年我只吃到了一点爆黄豆,但是听妈妈说,小娟的爸爸因为送得及时,否则要是穿孔变腹膜炎就难治了。小娟也是因为他爸肚子疼了几天,阿婆顾不上,没睡好,又着凉了,才发烧的。但是,看着小娟和他爸渐渐好起来,我打心眼里开心!

妈妈说,邻居一家亲!要互相帮助,友谊才能长长久久久。那一年,我懂得了帮助是需要牺牲的,舍弃的。但是换回了好的结果是愉悦的。我那时虽然小,但也有幸加入了帮助的行列,体验了每个家庭都是幸福的来源,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互帮互助的核心。

很多年以后,我成家立业了,还是与小娟和一众伙伴做邻居。还是相互温情地关照着。其实,上海弄堂最难得的魅力,就是在岁月更迭的同时,依旧能保有上海温情、平实、市井的人间烟火气。

80年代初,去观影,那时手上的标配就是一袋奶油爆米花。清一色的大小均匀的玉米,看见操作工将原材料放进一个密封,不锈钢的容器内进行加压加温后,原材料体积迅速变大好几倍!且无煤,无烟,无香,加上黄油和糖,颗颗晶莹剔透,粒粒金黄饱满,加上诱人的奶香,真是好吃到停不下来!太过瘾了!

90年代初,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多吃油和糖会影响健康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爆米花又诞生了少油,少糖的做法。

用上好的大米,加工成米花后,搅拌上麦芽糖,放入花生和芝麻等坚果,做好造型,待冷却后,切成一块块四方糕出售,也是盛极一时的市场抢手货。堪称经典食品。

到了20世纪初,用烤箱,不粘锅,微波炉都能轻松做成爆米花。可以有黄油,焦糖,咖啡,牛奶,可乐等各种口味的。

科技的飞速发展,家用电器也大踏步地更新迭代了,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新潮了。我吃着爆米花,回忆小时候过年时排队爆米花的点点滴滴,感慨那时的人情质朴,感谢那些教我成长的伙伴和邻居,更感恩祖国的飞速发展,我们赶上好时代了!

爆米花这一吃食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摩登的都市感与怀旧的烟火气里并存下来。而且历久弥新!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