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隐秘盛开》:无论幸福痛苦,最终都是活成了自己

专题: 人生百味 文心飞翔 书评影评写作营... 想法 读书 美文收藏
作者:墨淡花香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1-24 17:40:14  阅读:218   网上投稿

第一次知道蒋韵老师的《隐秘盛开》,是在2019年春。

女儿那年高考,陷入极度焦虑抑郁。

四处求医未有成效,辗转找到一位住在城郊的中医。

女儿吃了这位大夫的药,顽固的头疾渐渐好转,跟中医的沟通也渐渐多起来。

最后一次去,中医为女儿推荐了两本书,其中就有这本《隐秘盛开》。

带着强烈的好奇和探寻答案的心理,我们用很短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书中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但依然有着浓浓的时代感。

生长在中国七十年代的一群年轻人,他们以蓬勃的生命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特别是潘红霞短暂的一生,暗恋的一生,令人无限感慨。

此书作者是山西籍女作家蒋韵,与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同一时代,同样的内陆地区。

使得故事更具有真实性。也更有亲切感。

有人说,这是一本小众的书,女主的经历太少见。女主的爱太伟大。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看到的女主就是一个善良内向又坚强的普通女人。

我不想给她冠以伟大高尚的帽子。她的人生,其实就是水到渠成。

个人性格和经历使然。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所有物种都一样,人也是各种各样。

人生由无数次选择构成,而每一次选择的结果,都来自于我们性格里早已确定的因素。

                        01缘起

潘红霞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人物,作者在后记里称她是精神贵族,是爱的天才。

她献身爱情,几十年坚守初心,守着一个爱的秘密,直到生命终结。

极少有人像她这样活出极致。

但她的确又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女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爱的渴望。

按现在的话说,潘红霞是个五零后。那个年代的人们大多朴实敦厚,思想单纯。

她出生在中国内陆小城的一个普通家庭,爸爸是一所中学的会计,妈妈是一个小医院的护士。

她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

她们住在简陋的学校平房里,青砖铺地的屋子,冬天里要自己生炉子,用着夏天爬满蛆的公共厕所。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家庭。

要说不普通,就是潘红霞作为不受待见的老二,给抱出去,被奶妈奶了一年多。

也可能真是吃谁的奶随谁,潘红霞的性格和她的姐姐弟弟都不一样。

她活泼开朗,从不记仇,就算在家里被忽略,也是每天自由自在地唱着歌。

连她妈妈都觉得,可能别的女人的奶水,改写了她二女儿的命运。

是不是改写,我们无从知道,但此时就可以看出,潘红霞是个善良而且内心强大的女孩。

我们常听人说“三岁看老”,一个天性敦厚的孩子,长大了也会是个好人。

她从不嫉妒父母对姐姐弟弟的偏爱,这种不争不抢的性格,为她以后的人生经历埋下了伏笔。

                    02塑造

潘红霞是个懂得爱的人,更懂得珍惜。

在她小学刚毕业遭遇停课的那年,她遇到了“竖笛姐姐”。

那个会吹箫的知青姑娘,虽然只比她大四岁,却可以称为她的启蒙老师。

在遇到她之前,潘红霞的世界是“混沌的,黑暗的,荒芜的,犹如没有文明痕迹的史前期。”

而这一天之后,“生活被火光照亮了,有了意义”。

竖笛姐姐带她懂得了阅读的快乐。竖笛姐姐给她看的那些书,和当时时代格格不入。

那些书的气质和精神,还有情感,秘密地对她完成了启蒙和塑造。

从此浪漫主义的种子深植潘红霞的心中,那时她才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不一定是父母或者老师。

有时候一本书,或者一个人就会成为我们的引领者。

那个神秘的竖笛姐姐成了她人生第一个牵挂。

她深深被竖笛姐姐所吸引,觉得自己和她的生命紧密相连。

停电的夜晚,弱小的她,冲破黑暗严寒和恐惧,也要给竖笛姐姐去送蜡烛。

看到竖笛姐姐害怕,便克服自己的不习惯,留下来陪伴独自一人的她。

人世间,爱只有一种,那就是全心全意,肝胆相照,以命相许。

可是她心心念念喜爱的竖笛姐姐,却在春节前突然“失踪”了,这种不辞而别对潘红霞是个致命的打击。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优雅博学与众不同的竖笛姐姐,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潘红霞陷入了痛苦的黑暗,她以为竖笛姐姐像她爱她一样爱着她,在意她,可是她失望了。

面对竖笛姐姐轻描淡写地解释自己回家过年去了,潘红霞的心更沉了,她无从质问,无从表白。

她感觉自己和竖笛姐姐隔了一堵墙。那种深深的失落,让她大病了一场。

这和爱情无关,一个孩子的崇拜,一个孩子的纯洁的深情,是成年人所不懂的,那是她能付出的全部。

这个经历可以说成了潘红霞生命里的一道疤。

你喜欢的人,未必喜欢你。你为对方可以付出一切,可他(她)却不懂你的心。

                    03成形

十年后,当她遇到让她一见倾心的那个人,也只能是沉默。

喜欢的同时又有害怕,“同样的错误,你要犯两次吗?”她自问。

情感上的不确信,隐隐透着年少时的伤。

国家恢复高考,潘红霞成了这个小城77级大学生。

脱离了八年的小工厂劳作,成为天之骄子,潘红霞格外知足珍惜。

在这里她遇到了作为知青同样考进这所学校的刘思扬。

人们总是会被带有光环的东西吸引,尤其是女孩子,尤其是潘红霞这样具有浪漫情怀的女孩子。

刘思扬就是个带有光环的人。

首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的这所学校。其次,他不是本地人,他来自伟大的首都北京,来自那里的名校101中学。

还有就是六年的知青经历,让他更沧桑成熟。

关键他还热爱文学,诗写得特别好。文艺青年在当时是一个标签。

更要命的是人还长得帅,这简直就是现在的霸道总裁范儿。

哪个怀春的姑娘不爱呢?甚至能跟他说上句话,都觉荣幸。

当他邀请同样喜欢文学的潘红霞一块创办文学社时,潘红霞受宠若惊,心如撞鹿。

她爱上了刘思扬,但是这份爱是含蓄的,隐忍的,躲闪的,还带着一丝苦涩。

因为当时的刘思扬,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女友,同班同学陈果,他们同乡又同学,年龄也相当。

人家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潘红霞爱得毫无存在感。这种痛苦只能深埋心底。

爱一个人,不必让他知道。

潘红霞没有放弃,她贪恋爱的甜蜜,哪怕是被苦涩浸泡的甜蜜。

她为了他说过的一句话,可以跑遍全城去考察街巷名字,她以能和他一起探讨文学而幸福激动。

在假期里,她受不了思念的煎熬。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游荡。

想像着他就在附近,在同一天空下,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这让我想起当下流行的一首歌曲,“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

暗恋一个人,很苦,也很甜。但无论苦与甜,都只能独享。

在潘红霞来讲,只要能看到他,感受到他的存在,就已经足够。

她的性格注定不去打扰别人的幸福。

就算后来刘思扬和陈果分手,和小玲珑走到一起,潘红霞依然只是个看客。

对爱的膜拜,对自己道德底线的坚守,注定她不会去争去抢去表白。

但她不是圣女,她也会难过,被压抑的渴望也有喷发的时候。

毕业聚餐时,趁着醉酒,她悄悄在小玲珑耳边说出自己的秘密。

为什么不是别人来做她的树洞?这里面有她一个普通女孩的嫉妒和自私。

博取同情吗?显然不是,以潘红霞的自尊和内心的强大,无需同情。

这里反倒有一点挑衅的意味。

小玲珑和刘思扬的双向奔赴的爱情,就像是铜墙铁壁,坚硬得令人绝望。

既然已经绝望,为什么不可以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当不当真随你便。

此时的潘红霞给小玲珑泼了点醋。这也是她为自己打破的一个出口。

这对于后来成为刘思扬的妻子的小玲珑来说,也实在是个压力。

几年后的再次相聚,当看到刘思扬身边的小玲珑微挺的肚子,潘红霞再次心痛得不能呼吸。

这就是一个女人爱而不得的嫉妒。

接下来十几年她没有去打扰那一对有情人。相见不如怀念。

她的性格,她的人品,让她只能默默咀嚼苦涩。

直到后来她身患绝症,终于鼓起勇气想去见刘思扬一面,但是阴差阳错,失之交臂。成为永生的遗憾。

她虽在爱情婚姻上一片空白,但她的人生并不颓败。

她是她们大学的博士导师,在“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有自己的生活圈儿,深得学生们喜爱。她的笑容始终灿烂。

她用积蓄买了房子,就在河边,和刘思扬他们办文学社的河边。当然,没有人知道,房子和往事的渊源。

一辈子爱着一个幻影,这是独属于她的精神世界。与他人无关。

人就是这样,有时候我们宁愿痛苦。也不愿忘记,那些生命里刻骨铭心的印迹。

相比较麻木的混沌的人生,清醒的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

                  04为自己而活

潘红霞骨子里的善良,隐忍,是与生俱来的,世间有很多这样的人。

人的一生,遇见谁,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却无从知道。

潘红霞的性格和经历促成了她孤独守爱的一生。每一步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她也曾试着走进婚姻接纳别人,但不行。说她有精神洁癖也好,单纯执拗也好。她都是在随心而往,为自己而活。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也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一个人认真地努力地活过,就是没有白活。

无需跟别人一样,无需与他人攀比。为自己而活,才是终生爱自己的表现。

写到此处终于明白,那位中医先生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他是个个性鲜明的人,找他看病必须预约,不接待随时来访;不接受微信转账,因为纸钞才有人情味;他开的中药他要亲自来熬。

他虽是一名医者,却不认为医者有多高尚。他说祖辈赐予他这个饭碗,他就要好好坚守传承下去。

他更尊重自己的内心,坚守初衷,做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个人。

给处于青春期焦虑的女儿推荐这本书,可能就是想让孩子知道:

我们无需和别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有专属于自己的秘密爱憎。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活下去,我们要为自己而活。

历尽千辛万苦,我们最终都是活成了自己。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