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朋友,晒出了预读的书籍栏目,这自然是好事。我以为阅读虽不能保全我们余生的造化,但一定会让我们遇到不同的人并与之产生玄妙的交流。
我很确信地认为,自己就属于读书没禀赋的人。最近闲置于老家,无所事事才捡起了几本书来,有时自己都不敢想象会是这样的一个人。
生活不就是这么奇妙吗!有时偏偏你讨厌的东西就在某个机缘巧合下把你俩撮合到了一起!
说回正题吧!我认为阅读是首先得是一个事情,那你得有自己的主意,不能偏听偏信,往往看似高深玄妙的论调大多居心不轨。不信,你看那近来大肆喧嚣的畅销书含金量如何?流行注定是走向消亡,而且随着消费主义的深掘,消亡的周期急剧压缩,我想这毋须证明。中国正统的文学大佬,早就厌弃了这种文学市场化的趋势,都不屑于指责批判。但得相信他们一直都在潜心研究文学出路,只是不想瞎掺合了。
其次阅读要讲求精神,这事应因人而异,不得强求。很多学术名家可望而不可及。即便他们天资过人,也是常年累月,孜孜不倦,倘若有这福分,何乐不为呢!但古人讲治学在于精神是有道理的。没有精神极易着了邪道,失了道心。所以有了精神的沉淀,固然能出传世佳品。顺便提下出版社也同样具有精神的沉淀,留心观察,我相信你会有自己的见解。
再者倘若先哲们的著作晦涩难懂,求真的关键在于明心,万不得附庸风雅,自欺欺人。因此以取近为宜,看看民国那些大师才华横溢,集大成者的比比皆是,你必然可寻到良师益友。当然我建议最好从国内名校创一代殿堂级人物的著作着手,他们满怀拳拳家国之心,无论治学还是育人都可以说务实求真,真善恳切。
最后我以为阅读要保持代际的延续性,这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回答了深度与宽度相悖的问题。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道的文化传承,思想在传承与交织中前进,沿着名师的生平来历,学术交集可以见到众多交汇的仁人志士,几乎涵盖的每一位良朋好友在各自领域都举足轻重,不可斗量,也可谓“门当户对”或“人以群分”。所以你接受的知识面会逐渐形成立体式延伸。
当然国外同样遗留有无数伟大的著作,不过建议从本土经典著作的阅读着手,无论思考还是体会自当更加从容轻易。
一时心血来潮,呈上浅知拙见,望有能者指正,在此致以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