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孟晋-39】那年那月的几件小趣事

专题: 简友广场 读书 散文 想法 今日头条 真文化
作者:眺山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1-18 17:54:55  阅读:225   网上投稿

刚步入“帐篷校园”时,到处可见“大喇叭裤”“长发”或“尖顶军帽”形态的“玩闹青年——那时一般都这样称呼,颇有点见之发怵的心理,毕竟班里的同学多是来自小城镇的,对于这样一种大油田的“港派生态”是为陌生的,所以开始的几周时间里都呆得比较老实,就是宿舍——教室——食堂这样的点线生活,甚至连串宿舍的都比较少。慢慢熟悉之后,身心也就放松了,腿脚亦活动开来了,校园生活的小趣事随之即有了。

一、打大钳

校园南面正门的东边,耸立着一部大庆型号的钻机井架,为校内教学实习所用。对于我们这些学钻井专业的来说,经79级学长传授,第一本领是看能不能“打好大钳”。故而,同学们入学后的第一次“活动手脚”,便是登上那井架下的钻台,比试一下“打大钳”。记得好像是一个晚饭后,路继林同学招呼我和任常青、田立军、刘杰、杨振东等,“走,咱们也去打大钳,别的宿舍同学都去过了。”这样,我们便结伴而行,走到实习井场,登上钻台,一个人执“内钳”,一个人操“外钳”,配合着操练了一把。刘杰同学蛮有力气,打得不错,继林同学也很过关,立军同学说“这玩意还要点力气!”我是力量最单薄的一个,振东同学说“没问题,当钻工肯定是合格的了。”

二、逛商场

那年那月,是只有礼拜天不上课而休息的,除了洗洗衣服,就是逛商场了。那时的“华北石油商场”还是一个半工字形的红砖平房建筑,但已经感到是非常宽敞明亮而阔气了,售货员也多是年轻漂亮的美女,顾客更是90%以上的青少年男女,尤以我们技校的男女学生居多。可以说,那时也正是“油田的青年时代”。都买了什么呢?其实,也没什么可买的,穷学生除了买个文具,就是“瞎逛”了,欣赏美女的成分似乎更多些。我就特别记住了文具柜台的那个大眼睛售货员了。前几年为单位采购办公家具时,就碰到了她在卖家具,我对她说:“你以前在老商场是卖文具的吧?”“你怎么知道?”“当年上技校时,在你柜台上买过钢笔,所以有印象。”“你的记性真好!”“你那时是美女一个,眉清目秀,很容易让人记住的。”她很开心地笑了起来。

三、去县城

当年,周日结伴去任邱县城逛逛,可谓技校学生的一个风尚,更是一大景观。一队队四、五个人结伙由校园北门走出去,一排排五、六个人结伴由县城向南走回来,青春的身影真是一种络绎不绝,不像今天到处都是老大妈老大爷。

记得一个周日,我们要去县城了,李亚同学正在帐篷外洗衣服,我们招呼他一块去,恰好毛立东同学从帐篷里出来了,他说:“县城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就在这路边看风景呢!”我们都笑了。他们的帐篷宿舍正好靠近路边,确实可以不费脚力而方便地观赏南来北往的美女学生。

那次我和哪几个同学一起去的县城,记不太清了,隐约中好像有蔣新兵同学,还是一起吃的饺子,用大碗喝的啤酒,当然是在一个小饭馆了,可不是宴春楼——当年任邱县城最著名的饭店,它可不是我们这些穷学生敢抬腿进去的。

四、手抄小说

记得是1981年的春季学期,似乎是在帐篷宿舍中都挂上蚊帐了。几天当中,我总感到杨振东同学有点神神秘秘的,就问田立军同学:“他在忙什么呢?”“传阅小说呢。”“什么小说?”立军同学笑而不言。后来终于向振东同学问明白了,是在传抄一本小说《少女》。再后来,几乎所有同学观览了一遍,是为青春期的一种特别“性”普及教育了。

五、“懒汉鞋”

也是在1981年春季学期的“帐篷宿舍”时,同学们的穿着开始“微变化”了。“没鞋穷半截”——“微变化”该是从脚上的鞋开始的。记得那时流行一种“懒汉鞋”:一个样式是白底黑布面松紧口的,另一个样式是白底黑布面穿孔系鞋带的。我记忆中首先穿出来的是402宿舍李亚、田振江同学,穿在脚上确实好看。接着,我们宿舍的路继林同学也买了一双,那时继林同学很是注重穿着的,更讲帅气。后来,我也买了一双,感觉很美!总的来说,当年的“懒汉鞋”似乎是“青春美”的“标配”了。女同学似乎都是“方口系带”的样式,高跟鞋尚未风行起来,学生一般也买不起。

六、港衫与马筒

穿“港衫”是在1981年夏季的,彭庆国、刘朝晖、毕小华几位同学在班里是开启这风尚之先的。后来,同学们陆续都有一件了。“马筒”这个肩上的行囊,记忆中是在1980年底吧?反正是寒假放假时都用它装给家里买的过年的年货。到新校区时,这两件东西该也是“标配”了。

七、粮票换花生

记得到新校区后,到食堂打饭时,除了那每月17.5元的定量外,还可自己加餐了,因而,家里都会给寄些钱和粮票来。钱么,不用多说,给个10-15元就足够了。粮票则是有“河北粮票”“全国粮票”之分的,金贵的是“全国粮票”,张家口地区的同学路过北京,非用“全国粮票”不可。记得我就与蒋新兵同学兑过“全国粮票”。用不完的粮票,就与老乡换花生、瓜子吃了,这在新校区是常有的,特别是宿舍集体小酌时,还要换些煮花生,增加一个味道。今天,谁还用粮票呢?倘若有粮票,不作文物,也可市场交易了。世事沧桑啊!

八、“改饭票”

这是在“帐篷校园”时,穷学生为了“饱肚子”而实施的“美工作为”,颇为“技能”的。还记得吗?

那时的“17.5元”是每月发为一大张餐券的,按每日“早餐,午餐,晚餐”分别印制,到月底即由生活委员蒋新兵同学为大家按人头领发。发到个人手里后,再由自己按天裁剪而保存用之。特别的是每月的餐卷颜色不一样,有白色的,粉红色的,黄色的等。误餐之后,一顿饭的餐券便作废了。为了“废而还能换饭吃”,就要“改餐券”了——实质是“做手脚”,比如,把“11月8日晚餐券”改为“11月9日晚餐券”,这“8”改为“9”就要来一番“能工巧匠”了。关键是,还要由一位同学去打双份饭作“隐蔽”——真的放上面,“改的-伪的”压在下面,如果食堂的大师傅粗心,这事儿即成功了,倘若其细心,那就只有一份饭,“伪券”即被“沉没”了。老同学们,好好想想那时这件事的“成功率”吧!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