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生活总会给我们一个个难题,比如:
很多人经常有这种困惑:就算一天什么也没做,还是觉得很累。
很多人害怕在人际关系中被讨厌、被拒绝、被看不起,但越想表现得如他人期待的那样好,就越会做出违心的举动、活得越不像自己。
成人了还有“孩子气”到底好不好?
“我想辞职,这工作我干不下去了!”这是职场中最多的抱怨。你是否真正思考好要辞职以及如何体面地跳槽?
一个人要做真实的自己,要无畏表达自我,并非轻而易举,有时甚至困难重重。......,等等。
关于这些经验与思考,最近看了赵涵的《涵解:无畏真实》,兴许会给你思路,从而找到答案。
《涵解:无畏真实》是赵涵通过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经验,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尤其是思考上的。
赵涵提出,我们很多人太希望成为别人眼里重要的人,却忽略了什么对自己才是重要的。
接受平凡并不意味着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它强调停止抱怨命运的不公、打破原地不动的束缚、离开舒适圈去迎接未知的残酷挑战。
很多时候对我们来说,最恐慌的并不是年龄的增长、数字的变化,而是在别人的标准里论输赢。
1.别被不负责的话而影响
你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这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的样子,以后能干什么大事?”“你就爱疑神疑鬼,多大点儿事你都能浮想联翩。”“我能干对不起你的事吗?”“你本来就是个新来的,学历也不算高。年轻人有热情是好的,但不要太突出自己,不自量力就不好了。”
这些话听得多了,你的潜意识里是不是已经认定自己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认为自己在情感关系里疑心太重,才会患得患失;
自卑地认定自己学历低、在职场里不如别人,然后变得更加唯唯诺诺。虽然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
所以请别被这些不负责任的话影响,你的人生应该你最了解,就应该由你主导。
2. 原生家庭
妈妈每次离开家时都会嘱咐我,到了别人家要记得多干活、少说话,再爱吃的东西也不能贪吃。虽然他们每次都会把生活费留给各家各户,我也在这些邻里间度过了有意思的童年,但寄人篱下养成的高敏感和讨好型人格,塑造了我整个童年生活。
作者的这段经历感受,会让有类似经历的人产生共鸣。其实这也让我想起了住在贾府的林黛玉,需要察言观色,特别敏感等。
这样孩子的潜意识里,别人的感受永远是首要的,自己会时刻保持高度敏感,体察对方的情绪变化,适时适度地做出相应的反应,调动自己的同理心。比如一些讨好型人格。
也正因为拥有敏感体质,这类人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很强的洞察力。
既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痛苦是因为太过敏感“伤人伤己”,幸福是因为这份敏感的天赋让我在内容创作上更容易看到事物更深层的含义和背后的逻辑。
3. 敏感与钝感
用好听的话说,敏感的人一般都很聪明。
敏感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才会对周围的天气、温度、湿度等异常灵敏。
但你可以这样理解:敏感的人比别人多收获一份礼物,那就是非凡的洞察力和敏锐性。
渡边淳一写过一本书,叫作《钝感力》。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变得迟钝一点,不要像个雷达一样,一直在搜索、在探寻,总觉得自己像蓝牙信号一样,一出门就得对接到另一个机体,才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对接;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断开与周围的连接,而这时多半已电量耗尽、身心疲惫。
为了让自己不这么累,那该如何放过敏感的自己?
1.不要过度解读,也不要一直用“反刍式的思维”折磨自己。
2.停止讨好任何人,也要有被任何人讨厌的勇气。
3.尝试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合理地表达出来,不要做“事后诸葛亮”。
4. 被霸凌
被霸凌时我不明白缘由,以为是自己太胖才会招来恶意。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被霸凌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你,和你什么样子没有任何关系。
就像东野圭吾所说:“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很多时候被孤立,不是被孤立对象的错,也不是TA不值得被爱。排斥TA的人也并不是邪恶至极,只是相互之间的相处条件导致了被孤立事件的发生,所以请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现实。
很多时候令我们受伤的并非被孤立本身,而是那些讨厌我们的人给我们留下的心灵上的伤疤。
所以作者建议,人要活得像一个牛油果,有坚实的内核,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才不会被一场疾病或一次意外打倒。如果我们像洋葱,就会因为没有内核而步步退缩,直到自己被打败。
5. 自我认可与降低内耗
很多人经常有这种体验:就算一天什么也没做,还是觉得很累。这个说明你的内耗从未停止。
完成一件事情本身或许并没有多累,但你因为担心而提前消耗了做这件事的能量。
你在心里预演这件事所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再下决心,鼓起勇气开始去做,这个阶段消耗的时间和能量就足以让你精疲力尽了。
因此,你做这件事时会带着消极的心态,随之而来的就是先拖延、再自责的恶性循环。
用杨绛先生的那句话形容就是“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又如“识不足则多虑,智不足则多疑,度不足则多怨。”
当一个人见识不足时,就会过度担心很多事情,没有安全感;当一个人认知不足时,就会对很多没见过的东西半信半疑;当一个人格局不够时,就会整天抱怨和哀叹;当一个人内耗严重时,他需要学会自我认可,学会走出行动前的临界状态。
正如维特根斯坦说,
房间的门并未上锁,只不过它是内向打开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向外推,没有向内拉,他就会被困在这个没有上锁的房间内。
6. 底气与安全感
看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连一万元都掏不出来,却觉得一百万元很少?”
其实这就是一个眼高手低的现代版描述。
若不想为钱卑微,就得少一点矫情,多一些努力。养活自己的能力、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让自己安心的资产余额,才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人生的安全感,其实来自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如何强化安全感?
1.尝试面对那些我们不愿面对的事情,比如来自亲人、老师、上司的批评,以及不自信的自我认知(我很丑、我不行、我很胖)和自己的缺点等。
2.明白任何不安全感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机会。
如《功夫熊猫》里面的一句话:“命运只负责洗牌,玩牌的是我们自己。”(One meets it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avoid it.)
无论你生在怎样的家庭,无论你经历过怎样的境遇,你都可以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前提是你不能忘掉自己的弱点,因为直面弱点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条件,提醒我们要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7. 圈子与合群
圈子不同,话不投机,你有了你该认识的人。我有了我该奋斗的方向,形同陌路似乎成了无法阻挠的现实。
有人会把这样的结局归咎于自己的内向。
强迫所有人都假装外向就是一种社会暴力。
如果你本就内向,在意外界的细微变化,那么就像开着蓝牙功能的手机,会始终保持接收信号的状态,会很快耗尽电量。其实你需要更多的充电时间,让自己以顺利放电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
表面上冷冰冰的人,其实内心比任何人都柔软。
生活太复杂了,并非非黑即白。有人全心全意付出,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人掏心掏肺待人,却似镜花水月一场梦,最后把自己弄得又累又憋屈。
所以还是要有边界感与分寸感。
成年人最智慧的活法是三分温暖,两分淡薄,四分漫不经心,最后一分,留给随心所欲。
杨绛先生一辈子不合群。
她和钱锺书先生两个人绝少应酬,躲在书斋里读书自娱,写书自乐。
她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如果这让那些闯进你生命的人无法理解,你也无须执迷不悟。有幸走一程,那就真心交付;不得已分开,也祝各自安好。”
8.孩子气
成人不应该再有”“孩子气”?
孩子气似乎被迫同“任性”,“长不大”,“不着调”等负面词汇联系一起。
我们忽略了孩子气也是人性的开始,心灵的源头,更代表抛开自欺欺人的想法与行为,真诚待人待物。
《小王子》中有这么一段话:“只有孩子们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他们为一个破旧的布娃娃浪费时间,这个布娃娃可重要了,要是有人夺走了它,他们会哭鼻子。”
这听起来多么本真,这不就是孩子气中真实与坦率的一面吗?没有伪装,不需要二次加工,更不用滤镜的调色,不加掩饰地表现讨厌和喜欢,真实一览无余。
丹尼尔·施瓦茨说过:“孩子们看待世界的态度和创造力,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保持礼貌的前提下,放下阿谀奉承,少受点周围人和事的干扰,不想说话的时候不说。
这种适当的不着调、不热情,不会影响别人,反而会让我们在神经紧绷的状态下保留一点缓冲的余地。
9. 允许自己有撑不住的时刻
人到了中年,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就活成了一部《西游记》——就像网上有人调侃的:你有了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肚子、沙僧的发型,可关键是你没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事,却要面对九九八十一难,有一群打也打不完的“妖精”。
世上没有不顺的处境,只有不善应对处境的人。
张爱玲说过,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不仅中年男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刻会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渴望得到真正的理解。
生活中,你会在某个瞬间猝不及防地泪如雨下,也会在某个再熟悉不过的街角号啕大哭,然后本能地收拾好自己的情绪,笑脸迎人,继续前行。
你要允许自己有撑不住的时刻,生活不会因为你一瞬间的崩溃而停滞不前。
你的一次次崩溃是对自我的重塑,它们让你尽情体会苦与乐交织的人生。
后辈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这些人到了中年都变成了“忍者神龟”,其实我们也知道自己好像变得越来越好欺负、越来越怂了,仿佛慢慢活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那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短暂喘息的片刻,可以让人在第二天拼尽全力更好地生活。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10. 话要软着说,事要硬着做
十多年前,我刚进职场的时候,领导都是“60后”“70后”,觉得我们“80后”身上都带着股叛逆、娇生惯养的劲儿,对我们有种“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的感觉。这其实就很像有些人看待“90后”的感觉——颓和丧。为什么他们不服从、不满足、不将就,还不主动呢?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世界。“70后”“80后”大多会迎合老板,但要和“90后”谈情怀,先甭说您那点儿情怀有多少价值,就您这点儿情怀首先就不是“90后”的情怀。对于“90后”来说,就是一句话,“爱谁谁”。
“我想辞职,这工作我干不下去了!”这是职场中最多的抱怨。细细追问,原因十有八九是自己受了委屈,背了黑锅,被冤枉、被算计了。
马未都老师说过:“委屈就分两种,真委屈和假委屈。”
顾名思义,前者是真受了委屈,可哪个职场人不是“起初心里怜惜着林黛玉,最后把自己活成了薛宝钗”?
假委屈就是别人并没有觉得这件事有多严重,您自己却狂加内心戏,觉得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把委屈揉碎了吞下,新生的终将是你的格局。
谈钱时最能看清一个人,一个人的金钱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品的体现,反映了其处世的态度和底线。
没有正确的金钱观,人永远不会成熟。
11. 职场Tips
一个人的工资高低,有时根本不取决于他是否努力听话,而取决于他有没有尊重常识和职场逻辑。
保持“接受、表态、行动”三要素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
接到领导的消息,新人只会回复“好的”“收到”“我知道了”。有经验的会回复收到信息,并告诉领导接下来要怎样做(计划和策略)。
离职时需要注意什么?
离职要直接与领导沟通,给公司留出新人接手自己工作的时间。
好聚好散。招你进来,是领导对你的欣赏,你走时,自然也要记得感恩。毕竟你要感谢你的收获和成长,记得微信留言向领导与同事表达感激。
离职不要牵扯太多个人隐私、家庭情况,避免你的隐私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一味“就餐佐料”;也不要吐槽太多给你穿小鞋的上司,毕竟你新入职的公司需要老东家推荐人的信息。
尽量让你的领导宣布你的离职,因为你不知道,如果没有领导的公平说明,在众人的嘴里会有多少个关于你离职原因的版本,同时,没有一个正式的说明,也会影响在职人员的情绪。
妥善选择离职时间。为了能使五险一金不断缴,要弄清离职公司和入职公司缴纳五险一金的时间。切记,离开前要拿到离职证明。
古今中外的职场都差不多,不要觉得离开了虐你千百遍的老东家,新东家就会待你如初恋,过往的经验与辉煌成就了你,也可能让你在新环境中故步自封。
作者还建议大家离开老东家时,要把最后印象拿捏得恰到好处,考虑好如何退场。
这些注意点未必所有都必须执行,但给读者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思考方式。
12. 别把你的秘密告诉风
在日常生活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我告诉你一件事,你千万别和别人说”,那听事儿的肯定说,“行行行,你说”,然后,你这点事绕了山路十八弯早晚还得绕回你耳朵里。再然后的剧情就是抱怨朋友不遵守诺言,并唾弃他们背叛了自己。
有一句话说:“别把你的秘密告诉风,因为风会吹过整片森林。”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所以交浅不言深。
越是品行不好的人,越喜欢互相踩踏,互相拆台;
而越有教养的人,越能看到别人的优秀,越懂得互相支持。
人生会遇到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只要你有被他人讨厌的勇气,你才能脱离这些痛苦。
人生就是一个逐渐认识到‘自己不重要’的过程。
20岁时,我们顾虑别人对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才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
我们总是在拥有越多时,期望越多。你越去索求,也就会越患得患失。
这个世界上最滑稽的事情,就是因为害怕别人的看法而限制自己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事情困难我们才不敢去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去做,事情才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人知晓如何度过这一生是从相信自己的那一刻开始的。
所以阅读《涵解:无畏真实》之后,请相信自己,并尝试做真实的自己。别总希望成为别人眼里重要的人
请记住: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情商和智商的差距,而是思维模式的差距。
而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做人高度。
-End-
只为看见更多
拒绝娱乐八卦,给你好文与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