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
徐向前元帅的一生功业自不必说,仅从其为人处事,也堪称楷模。考其在家庭中受到的教益,或许对我们今天的问题能有所启发。
来自父亲的教益
徐向前元帅的父亲徐懋淮是晚清秀才。当年其父因起意经商荡尽家业,之后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并笃定“为官”是唯一正路,因此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仍坚持让儿子读书。
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时代的变迁,徐懋淮在二十岁左右中了秀才后就放弃了科举。
这其实挺无奈的。
读了书,并且中了秀才,那就是读书人了,但秀才的用处不大,再进一步没机会,退一步也退不回来。因此徐父走了很多进退维谷的秀才常走的路,成了一位私塾先生。
因家境日下,徐先生在周边教书挣到的薪水不足以养家,不得不背井离乡,跑到“口外”教书,也就是现在内蒙的和林格尔和凉城一带地方。
因此,徐父在家的日子实际上并不多,对孩子们,除了每年年关回家的时候指导下功课,其余时间基本上没机会与孩子相处。
就是回家过年的一段时间,徐父更多的时间也是忙于他事。
因为是秀才,读书人,加之为人耿直,不欺不阿,公正、厚道,在村里威望很高,所以每次回家时,村里的大事小情,包括打架斗殴、家庭纠纷、分门立户、典地立契等,往往找徐先生调解或作中保。
据徐帅回忆,徐父也热心于这种事。
父亲这种热心公益的形象,对孩子当然会有影响,徐帅回忆录里对父亲这种身份和热心也流露出钦慕。
这种形象,或者严格说,这种孩子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作为一种被理想化的楷模印在心底,自然会成为其一生思想和行为的根底上的模板。
另一方面,村里人对父亲的恭敬信服,使父亲拥有了某种权利。他说话管用,他判决纠纷大家信服,这种权利和力量,在一个孩子对父亲的审视中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徐帅看到了父亲的权利和力量,这在一个孩子是一种自豪,一种单纯的本能的自豪。
但这种力量来自于什么?这对一个孩子就是一种无声无息但深入骨髓的教育了。
来自于武力?来自于金钱?来自于官位?来自于权势?这种力量和权利的来源,会作为一种教育深印在孩子心里,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依据去看事处事行事。
一种让人发自本心遵从的权利和力量,来自于公道和正直。
道德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伦理原则,它本身有强大的力量,赋予你一种直达人心的权利。
我想,这就是徐父给徐帅最大的教益。
这种教益,不是来自于苦口婆心的论说,不是来自于声嘶力竭的吼叫,不是嘴,不是鞭子,而是自身的行为。
语言的表面意思孩子或许能领会,但语言背后的意义孩子不太可能切实地理解并真正入心。
孩子是观察者,模仿者,而不会听你的道理,领会你的苦衷,不会逆想到他根本毫无概念的以后的人世艰难,从而早做准备,修炼自己。
试图使孩子明白你的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无异于与夏虫语冰。
想清楚这一点,或许我们以后就能少一点声嘶力竭的吼叫,少一点苦口婆心的口腔运动,而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
一张白纸的孩子,当然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我们说龙生龙凤生凤天生的老鼠会打洞,并不主要是指基因血统的遗传,更关键的是家庭的影响和教育。
看到好孩子,我们说这孩子“有家教”,说起谁的孩子,我们会说,他的孩子应该差不了。皆在于此。
徐向前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