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获取
就是通过读书来学习知识或了解信息,这是读书的最基本的作用。
我们上学时需要看各类教科书、课外书、辅导书等;工作以后为了考公务员、考职业资格证等需要看各类会计、法律、建筑、金融等书籍;我们为了自己的兴趣也看各种书等,比如心理、情感、职场等方面……
这些读书行为,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某一类的知识。
前几年“读书无用论”又有抬头趋势,这也是针对读书的“获取”这一作用而言——即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没办法让人找个好工作、挣大钱。
2、印证
受限于我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工作的行业等,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我们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等,可能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高效的或适合当下这个时代的。
因此,我们需要经常更新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等。
读书就可以提供印证或反思的作用,比如我最近在看《原生家庭》,根据书里描述的问题家庭,可以对照反思下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自己性格的形成是如何受此影响的。
3、延展
有些事情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自己亲自去做,比如犯罪;有些景点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亲自到达。
读书可以让我们跟着作者进行思想或者身体上的旅行,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
比如,读一本犯罪小说,可以体会罪犯的心理;读一本游记或散文,可以体会不同地方的风俗,感受景色。
根据读书的三个作用,可以梳理出选书的策略。
1、获取类
因为是要学习知识,所以要尽量选择权威性高的书籍。
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书籍的再版次数来判断,一般再版次数多的,权威性也较高。
比如讲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性动物》,我原来读的时候,还是第9版,现在已经再版到第12版了。
读书的时候,力求精读,将作者的思路可以完全吸收,然后再靠印证类的书籍来修正。
2、印证类
印证类的书籍,选书范围尽量要广,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一本书往往是就某一点进行阐述,若范围不够广,则可能发现不了问题或寻不到最优解。
比如工作方法类的书,有番茄工作法、OKR工作法、华为工作法、麦肯锡工作法等等,通过提高阅读的广度,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法上的缺陷,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读此类书,可不求深度,但要力求广度,就是数量要多,同类型的书找个十几本一起读,对照着看。
3、延展类
此类书籍就没太多讲究了,全凭自己的喜好。
但读好书给人的感觉肯定是更好的,可以看各类书籍评分网站,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者,能让自己有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