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朱元璋想打造一个怎样的社会?

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 读书 散文 简友广场
作者:延平延微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1-01 17:35:20  阅读:170   网上投稿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农民皇帝,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父亲就是被活活饿死的。并且死后连一块安葬的地方都没有。因此,他统一天下后,就想着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1

让每个农民有田种,是第一步。

先是剥夺了地主的地,接着就是搞了类似我们三峡大移民一样的全国大移民。在位期间共组织了移民一千三百多万,都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的。可见规模之大。

经过剥夺地主土地和大移民,做到了每个农民有田种,明初社会终于趋向于朱元璋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这时,帝国土地占有数超过七顷的大户,仅有一万四千多户,而当时帝国总户数为九百五十万户左右,较大的地主仅占全体户数的千分之十五,帝国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小农。

在这个基础,朱元璋开始努力构建他的理想社会。

这个社会是怎样的呢?起码标准标志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

2

为了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朱元璋在当上皇帝的第一年(也就是洪武元年),发布硬性命令,要求帝国统一执行:“凡农民家有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如果有田十亩以上,则种植面积加倍。各级官员要亲自督察,如果不种桑树,就罚他交绢一匹,不种麻和木棉的,罚他麻布、棉布各一匹。”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啊,并且是比较简单粗暴的计划经济。

在开国初期,朱元璋用这种高度计划和强迫命令的手段,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不几年时间,帝国的桑、麻、木棉产量就翻了几番,有效地解决了人民的穿衣问题。

他还规定了很低的农业税率,切实减轻百姓负担。不几年间,粮食生产也恢复起来,大面积消灭了赤贫人口,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3

然而,这种粗糙的计划经济集中过多,统得过死,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中国面积这么大,南北气候也相差很大,有些地方不适合种桑、麻、木棉。

他不管这地方适不适合种,一道命令,全国一样,不种也得种,要求每户农民都必须按比例种。

如果不种,惩罚性的课税必不可少。

如果按现在的认识水平,朱元璋一定不会这样下达种植计划,他肯定会让适合种植桑的地方多种些,比如:江浙一带。象福建这地方,气候、土地条件不适宜植棉栽桑,可是仍然得上交绢布、棉布。

皇帝要求老百姓种桑,是为了劝百姓勤劳过日子,但却演变成了一种税收……这个地方不种桑,不织布,每年却还得交绢布税。

但在当时,他这种粗暴的方式还是有效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交通运输条件差,全国物流无法实现通畅的交流,比如:浙江制造的绢无法运输到全国各地;二是他打掉了商人这个行业。他认为商人是不劳而获,不能存在的。没有了商人,物质无法得到交流。

4

朱元璋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标志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早年的卑微出身,使朱元璋深深体会到流离失所的艰辛和痛苦。即位之后,他多次对臣下说:“联为天下主,凡吾民有不得其所者,经联之责。”

看一下,这种格局,这种担当。

一有灾荒,朱元璋就心神不安,灾荒的记忆牢牢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他说:“联经常想起寒微之时,不断遭遇兵荒饥馑,经常靠野菜度日。今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未尝一日忘于怀。”

他开仓济民,毫不吝啬。他规定:“凡地方发生水旱灾害,地方官不报告的,不许老百姓来申诉的,我将对官员处以极刑。”

因为瞒报灾情及赈灾不力,他杀了不少官员。

他平时对下属极不放心,要求事事向他请示而后行,唯规定救济灾民可以先行动后汇报。也就是说,救灾这事,可以先斩后奏。

遇有灾情,全部税收全免。

就算在没有灾情的年头,他也会对一些穷困有地区,减免农业税。类似于现在的定向扶贫。

5

他还建立了制度化的福利救济设施。

他发布命令,令各地设立“惠民药局”,凡军民有病而无钱医治者,给医药治疗。是不是有点象现在我们一直在期待的“免费医疗”呢?

因为自己做过流浪者,他对无家可归者的疾苦学有体会,他命令各地设“养济院”,贫民不能生活的入院赡养。月给米三斗,薪二十斤,冬夏布一匹,小孩子给以上数量的三分之二。是不是有点象现在的低保?或者还更好一些。

这些福利设施帮助人民解决了在旧朝代靠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生老病死等困难,使社会上最脆弱群体的生存有了一定的保障,显示了朱元璋不忘本的帝王本色。

这些靠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机构,可惜在朱元璋去世后立刻有名无实,失去了作用。否则,中国早在明朝就已经实现了自己民族的乌托邦之梦。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