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下早读课回办公室,遇到邻班一个孩子正打电话给家长,大意是身体不舒服,吃啥吐啥,说到下午如果没好转,想跟老师请假回家。电话那边妈妈说:好,要爸爸下班前打电话给老师问一声,有没有好,要不要来接。没想到孩子突然激动起来,带着哭腔:不要跟爸爸说,他等下又说我不坚强,没一点男子汉气概,说我逃避学习。妈妈试图解释,没想到孩子哭出了声:我周日下午返校的时候,在车上就跟爸爸说我有点不舒服,怕冷。爸爸批头盖脑把我骂了一顿,说下雪天,谁都会冷。我这两天一直难受都没敢说,今天实在是吃东西吐了,我才给你打电话。
孩子并没有因为身体的不适流泪,而是在说起爸爸的言语暴力时,泣不成声。那一刻,我心里也很难过。
我替孩子难过,孩子说出身体的不适时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反而招致父亲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加以的无端指责,身体的不适之外还要添上委屈一起忍受。
我替孩子的父亲难过,毋庸置疑,父亲是爱孩子的,一边爱孩子,一边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也不自知。
我替自己难过,我在孩子和父亲的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曾经是这样的孩子:小时候,兴奋地跑回家说,今天音乐课跳韵律操我得了满分。妈妈不屑一顾的表情:文化主科拿满分还差不多。我也曾是这样的家长:孩子回家难过地告诉我,今天同桌给他取了一个难听的绰号,班上还很多同学跟着一起喊。我却责备孩子不够豁达,一个绰号算什么。
生活中,我们常常这样无心或有意地把暴力裹进了自己的沟通中,言语上的指责与谩骂、嘲讽与否定、说教与评价,有时候比身体上的伤害更痛苦,更无从诉说而难以消除,这样的沟通方式无形中让我们与他人渐行渐远。
今天这个小小的事件,让我带来这些觉知,源自于昨晚我开始了在“浅阅深读”读书会共读《非暴力沟通》一书。
译序+前言
1.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2.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这或许是暴力的蝴蝶效应吧。
记得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先不内耗,才能保护自己内心的宁静,避免不自知地去暴力他人。
3. 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4. “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而实现。”非暴力不是今天用了,明天就可以抛弃的权宜之计。非暴力也不是让你变得温顺或听话。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而不是消极无为。
5.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来主导生活。
6.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历来知易行难,记录是为了谨记,谨记是为了领悟,领悟是为了最终成为意识当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