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进藏日记·川藏北线篇
DAY37
起点:达马洞观景台
终点:德格
距离:11KM
步数:27339
日期:2020.10.17
·····原文链接:杉道·····
有了前晚冻醒的经验,昨晚早早就准备好出发以来一直按兵未动的终极杀器——黑冰G1300,真正的抗零下睡袋。
好景不长,不过这回是热得睡不着,半夜十二点四下无人,索性裹了件衣服出帐篷拍夜景。自从入境甘孜到现在,夜夜漫天繁星,美得已经有些麻木了,唯一在变的只有脚下的旅程。
按计划中午准时到达德格县城,住的青旅是前几天摩旅的小伙伴推荐的“如愿以偿”(原名“风陵渡”),位置很好找,就在德格隧道口旁边。洗完澡和衣服稍适休息后便前往此行的重要一站——德格印经院。
印经院在一处山坡上,这一带应该算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步上山坡,当那面朱红的围墙映入眼帘,不用问就知道就是这里了。
德格印经院为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始建于1729年,历经五代土司,27年的筑造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早在1996年它就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现在更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样厚重的历史从围着它朝拜的藏民身上可窥一二。
初识印经院应该是在某部纪录片,印象中对它的认识仅限于“印经的地方”,但阳光斜入、经板满墙、玄赤分立而对的画面留给我极深的印象,所以可以说我来印经院追寻的并不是它深厚的历史,而仅仅是触动我的一帧帧浅薄的画面,见笑了。
我并没有第一时间进院,而是阴差阳错地因为找售票处跟着藏民围着它先转了两圈,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好小一房子。
因是午后,此时人并不多,几位老阿妈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在被墙映红的石板路上,以她们的速度几分钟就能围着转上一圈。她们头置蜜蜡或红珊瑚或绿松石,一派低调的华贵,与印经院辉煌的孔雀金顶形成反差。
当我终于推开双鱼辅首衔环入院,立刻被狭长四方庭院的装饰所震撼。稍有历史的藏传佛教寺庙都绘有精美的壁画,这里也一样,但因为庭院狭长,局促的设计逼仄着人把目光伸向左右和高处,这么一来再加上自然光线由高而低地介入,原本就高于视线水平线的壁画就显得更加宽厚、高大和光芒万丈。
庭院两侧各一梯一门,两门后皆为寺殿,入左门巧遇四位僧人正在用酥油制作坛城,坛城皆塔状,成型后施上朱砂色,据僧人说这是每天念经时的必备物件。
入右门需拾级而上一层方能入殿,这里正有十来位喇嘛诵念经书,似乎在每章的结尾,喇嘛都会齐奏法器已示终结,鼓钟锣罄一时间逼得人杂念全无,唯有顶礼膜拜的份。
上右梯为死路,一些刚印完、晒干的经文会捆绑起摞暂放于此。上左梯为参观正道,沿此方向可见那些传闻中整齐码放珍贵无比的三十多万块经文印版,其中《甘珠尔》与《丹珠尔》因制作工序与工艺的费时费力,被誉为藏文经典的旷世杰作。
再上一层为印经场,许多介绍印经院印经场景的镜头都是在此拍摄,只是可能来错了时间,此时场地空无一人,工位旁还未归位的墨版无意揭开了他们工作的一角。再往上即为印经院金顶,藏地唯一一对被清廷赐予的金孔雀在此熠熠生辉。
印经院的木制地板每走一步都会咯吱作响,卖票的小姐姐说过两年为了保护建筑,这里所有的东西都会搬进博物馆,到那时这里想进也进不来了,所以趁现在它还活着赶紧参观。
参观的一路随手拍了些照片,或深或浅或艳或淡,虽然它只是间小房子,但每走一步都是三百年历史的沉淀。
几百年过去,房子外的故事走马观花,房子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它一脚玄黑,一脚朱砂,从历史走向更远的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