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俗语正确了一半,我们经常明白自己有很多不足,也采取了诸多技巧策略以图改进,往往收效不佳,该犯的问题还是在犯,特别又是在性格特质上的问题,譬如愤怒、暴躁、消极、多愁善感等等。我们的反应模式相当的固化,一般的技巧很难触及动摇到模式本身,我们更不知道她的运作机理,当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正确了,但今天我们正是要通过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明白神经反应模式的机理。
对于角质层得到极致发展的人类,更倾向于使用角质层的逻辑概念功能,这是进化的优势。可脑袋与身体是个有机整体,无论我们觉得人类多么高明或者先进,任何行为中念头的反应模式,都必须经过爬虫类脑、脑边缘区域、皮质层这三层构造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电化交流互动,与情绪相关的神经元反应回路模式存储在十分原始的间脑与脑干,这里与生存息息相关,稳定性可靠性异常高,是我们得以存在和谈论这些问题的前设,皮质层是后晚期发展出来的功能,概念抽象能力在生物体以生存为核心活动中的“话语权”不足。大部分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事件or物体一经概念化识别后才产生情绪,最后才是心跳呼吸加快等生理活动,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感官活动激活视丘将信息上传到皮质层相应分析区域时,警报信息同时给到了脑杏仁核,因为视丘距离脑杏仁核非常近,所以比概念抽象功能提前做出反应,立即生成相应生理反应,心脏、肺、肌肉群,肾上腺素分泌器官积极活动,等等一系列迅疾的生理反应后,头脑的分析区域才把这一系列现象解读为某种情绪,开始评判整体反应是否恰当,做出调整与平衡。往往这个迟到的逻辑功能又被位高权重的脑杏仁核强大的情绪控制实力阻断淹没更或者否定了,这是为生成设定固化的应激反应模式,有利于生成,逃离危险,可无法控制的扭曲了我们对当下状态的感知。我们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明知故犯。
人的性格特质,有基因遗传的因素,更有养成教育途中,我们在成长期反省力不足,下意识把她类似于生成神经元反应模式通过不断的训练强化刻录在原始的脑部区域,这被发展成了一种貌似天成的性格特质,所以无法简单地通过愿望和逻辑分析得以调整改善,这部分就被称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的本性难移。
我要长篇累牍说这些就是为了告诉你本性可移,我们都具备这种潜力,甚至活着的时候就可以死去(我的独立个性特质),死而后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