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时期,一到岁末就很高兴。
因为很快要过新年,能穿新衣、放鞭炮、吃好东西——这一切对于在物质还相对匮乏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孩子来说,已经足以催生大欢喜。
长大后,过年时一家人能团聚,过年还算热闹:在注重传统文化仪式感的父亲的指挥下,年终大扫除、贴对联福字、忙做年夜饭、放鞭炮吃水饺、初一走动拜年……总体算得上是小欢喜。
父亲突然离世,既带走了富有仪式感的过年感觉,又带走了一大家人聚在一起的旧日时光。
成年意味着独立,独立意味着出走,出走意味着远方,远方意味着分散,分散意味着恢复大团圆已是难上加难。
在疫情阴影下,我们已经一连两个春节选择了就地过年。
过年成了三口人的节日,凡事变得格外简单。
我家女儿倒没什么感觉——只要父母在身边,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晴朗的天最美好的年。
转眼又到岁末,我已经越来越习惯了清静度日的感觉,日益变得既不喜欢去干扰别人的生活又不喜欢别人来干扰自己的生活。
在温饱不愁的时代,热心介入别人家的生活状态与具体事务显然已经不再是什么美德。
作为一介草民,随着界限感的建立,我终于懂得了人生在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事是对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负责,而非去在乎或关注别人怎么生活。
时光像筛子,筛出了虚情假意,筛出了悲欢离合,筛出了真爱难得。
随着人渐老去,才发现留在心里的人不多,能赤诚相伴一生的人更是没有几个。
同理推测,能够记得自己并觉得自己值得被珍惜的人同样不多。
一个人活着,不必把自己看得太轻,却也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
年少时会强说愁,年轻时会误解愁,只有人到中年才知什么是真正的忧愁,知道了之后果然如古人所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上的月亮缺了还会再圆,人生的缺憾却无法再圆,不能像衣服一样可以缝补。
一年的四季总在不断轮回,人生的阶段却无法轮回,不能像楼梯一样可以上下。
现在终于理解了年少时百思不得其解的哲人所说的那句话: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岂止岁岁年年人不同?岁岁年年同一个人的心境也不同。
心境不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内容就不同。
有时境随心转,有时心因境变。
过去的一切就过去吧,未来的一切顺其自然。
前几年,临近岁末总有感慨万千,而在2021年的岁末却变得无感。
所谓无感,即不恋过往、不忧未来,只觉得不管是不是岁末日子都是一样过: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或许,这就是所谓“活在当下”的生命体验。
高英写于2021年12月20日,十一月十七,周一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