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读书笔记 | 阅读之欢喜,来得猝不及防

专题: 每天写千字 日...
作者:纯熙2019 时间:2021-12-10 15:12:23  阅读:112   网上投稿

喜欢读书的人,总会被触动,被一阵风,一个划过天空的飞鸟,一句话,一个书名,甚或为一段评论所吸引,于是靠近。

如同茫茫人海中的偶遇。

人与人相遇,拉开的是爱恨情仇大戏,难分难解,相爱相杀。可与书相遇,那种怦然心动会蜿蜒绵亘于不老青山中,长荣绿水间。

毕淑敏说,“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试想沉浸在恋爱中的女人,是何等惊艳,纵然时光无情亦驻足回眸。

1

晴雨携晚春,浅夏逢偶遇。在醉美的时光里与《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邂逅,缘于对小说标题的莫名好奇,什么样的人?点开书名,竟一派迤逦风光,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一系列传奇作品的作者,是一代“侦探女王”。

陌上花正开,阿婆缓归矣。

这个一生都沉湎于幻想的的女子,可爱又有趣。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共进午餐时,看着女王殿下的座椅,心却在与自己四岁时就想像出来的猫咪对话,“猫咪猫咪,你去干了啥?吓坏了女王殿下的耗子呀。”

在那样庄重的场合,克里斯蒂居然想像女王殿下的耗子;

在那样庄重的场合,克里斯蒂居然想到自己四岁时的猫咪;

在那样庄重的场合,克里斯蒂居然想到自己四岁时想像出来的猫咪;

在那样庄重的场合,克里斯蒂居然能看到这只猫咪觊觎女王殿下耗子的模样;

……

短短半小时听书,实在不过瘾,激起万千疑惑与猎奇心,会有多少精彩被遗漏?如猫爪挠心,按奈不住网购了原书。

很快收到,老天如此眷顾,竟也是意外的惊喜,封面有些泛黄的二手书,每个字都似旧时光里,角角落落绽放的金色野菊,轻触细嗅,与曾经的园主有过怎样的交集?引人遐思旖旎。唯一缺憾这是删减版的。

翻开扉页,一份温情与欢愉扑面而来:

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的童年幸福快乐。
我有一个可爱的家庭和宅院,一位聪颖耐心的保姆;父母情意甚笃,是一对恩爱夫妻和称职的家长。

克里斯蒂,走过幸福童年,魅力少女,从闪婚军人上尉,遭遇丈夫出轨,离异,到各地游历,到再婚……克里斯蒂一路走在童年梦幻中,笔耕不辍,每一部作品都犹如银河繁星,熠熠生辉。

阿婆热爱生活,厌恶战争,陶醉于自己的侦探王国,她有天生丰盈的想像力,婴儿般天然炽烈的好奇心,而旅行生活更是为她想像与好奇插上了金翅膀。正如她在自序中写的那样:“我想,一个人能参与到自己毫不知情的某些事之中,正是人生最吸引人的因素之一。”

在克里斯蒂看来,“充满享受的现在”,“模糊而不确定的将来”,或者用脱口而出“我记得……”三个字轻易开启的过去,都是上天给予她的美好馈赠。

幸福,或许就是一种心境,一种赶脚,一种体悟,或许这正是阿婆要留给这苦难世界的礼物。

掩卷之余,遥望静伫在底格里斯河畔的阿加莎之屋,底格里斯河,这条圣经里提到过的流经伊甸园的古老河流。想克里斯蒂站在屋前,晚风吹拂,感受到了上帝的旨意?忽然间起意要写一部自传,从此漫漫十五载,悠悠然,随心随性,从一枝草,一点露,到一个人,一片天,从此让世人看到克里斯蒂澄澈清明的山川岁月。

孟德斯鸠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

其实对阅读者而言,身心岂有寂寞无聊之容身之所?一书一世界,时时如探险,精彩纷呈,足不出户就能纵跃千古,横踏八荒,人生漫漫,阅读不倦。

喜欢呵

但是,在阿婆眼里,更重要的是发现、品味并享受生活,似乎她五岁就无师自通学会的阅读还在其次,她说,“每天醒来时我都会有一种喜悦感,我相信大家都有:活着的喜悦感。”

原来,无须阅读,只要活着就充满喜悦!克里斯蒂这种婴儿般的喜悦,纯粹天然得如风从亘古吹来,河水穿过洪荒岁月流过,回归自我竟如此可爱,正如诗人黑塞所说的,人的使命就是回归自我。

“我就是一个在1912年穿着彼得潘小圆翻领的前卫女孩。”这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对自己的诠释。

事实上,如何准确地诠释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2

有本书很不起眼,《最年轻的科学》,介绍世界医学发展历程,到现代医学阶段,在临床、教学及科研上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心理等诸多方面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检验标准,并从科学角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科学性做出质疑。

《最年轻的科学》是有关心理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而茱莉亚·肖博士《记忆错觉》一书恰好是实证。

茱莉亚博士发现,记忆相当不靠谱,比如一件事反复回忆,会被反复添减,会越发背离真相的本来面目,还不能自我觉察,让错觉成为记忆主宰者。

茱莉亚博士说,记忆错觉是源于大脑本身的生理机制。原来,记忆本身都会蒙蔽我们自己,那些你亲身经历与体验的记忆,都未必真实。

茱莉亚博士的研究证明,记忆,不仅仅不可靠,还能被重构,比如二战希特勒洗脑式宣传,强行灌输纳粹思想,逐渐取代大脑里之前想法。记忆甚至能被植入,如铺天盖地的广告,反复出现,从无到有到无孔不入,独霸大脑。

一直以来,自以为对一些广告、宣传等诸多洗脑术颇有免疫力,也有一定辨识度。如今看来,差之远矣。不为外物所惑的自我,始终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生追索的又是什么?

人人为适应蛛网般繁复的生活,一辈子穿梭于蛛网中,也迷失于蛛网,迷失于错觉编织的蛛网,迷失自我。

正确回归自我,认识自我,难矣。茱莉亚博士的《记忆错觉》无疑是一座灯塔。

马尔科姆·格拉威德尔《眨眼之间》书,告诉人们“直觉背后的内涵,远比表象来得深刻。”直觉,或是以往经验的一种极致极速的瞬间反馈?

直觉,或许也是一种极简思维。大脑于紧急情况下,放弃枝枝蔓蔓的琐碎牵拌,紧抓主干,迅速做出决策。就是说,放空自己,或立马看到事物本质?直觉,是大脑思维的断舍离?

譬如克里斯蒂,总是沉浸在婴儿般纯粹与澄澈中,欢喜着自己的欢喜,善良着自己的善良。

自我认识之艰难。

莫非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就意识到,自我认识有如同血与肉撕裂般的疼痛?所以在阿波罗神殿前刻下箴言,“认识你自己”?

直觉是潜意识的反应?有时会带来准确的判断,尤其紧急时刻,正所谓“急中生智”,或是对潜意识中真实经历之记忆正确反馈?

准确认识自己,则需要正确辨识记忆,剔除潜藏在记忆中的种种错觉,还自己一个本来面目?

人生漫漫,在寻找自我的艰难攀岩中。

山姆·高林斯《看人的艺术》,说到如何读人识人,进入神秘的自我空间世界,把认识自我扩大到认识整体的人类自我,是从个体到整体的跨跃。

从小我到大我的提升,从山脚踏上山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寻回遗失的大幸福与大悲悯。

最终如杨绛先生所说,岁月不问来时,心安便是归处。

3

看身边许多人聊天,很有意思,一个说,我怎么怎么样,我家人孩子怎么怎么样。另一个也是,我怎么怎么样,我家人孩子怎么怎么样。

说得热火朝天,其实在各说各话。

想起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他让世人看到许多熟视无睹的真实,他说:孩子仰望妈妈的脸,看到的是孩子自己。

可母亲面对孩子,又看到了什么?是激发出更温柔更强烈的母性?

用成人目光打量周围,我们看到的是成人世界;许多时候,婴幼儿是否在孤军奋战?

因此温尼科特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因为是孩子帮助每一个父母,看到更完整的世界。

这对视,让我们看到彼此,还看到彼此眼中的自己。

其实,许多磕磕碰碰的纠纷,许多年深月久的矛盾,甚至许多刀光剑影般的对峙,都是四目对视中,我们只看到了自己,忽视或直接无视他人。

4

看电影《刺杀小说家》,一个什么样的小说家?又值得什么样的人去刺杀?坚决不找度娘。

抱着疑团入影院,电影不不孚众望,环环相扣,丝丝缕缕的完美演绎,引领观众身不由己地身临其境。

穷困潦倒的小说家陆空文,却能在自己小说里仗剑走天涯,虽一介凡夫也走上“弑神”之路。在克里斯蒂的脑海里,天知道每时每刻要上演多少自我世界里的“吾”之大剧?

作家是有意思的职业,总是让角色说话,行动,用他人的视角打量世界,写出自己心中所愿,四目对视的最佳诠释?

每一次阅读,如一次倾心偶遇,从相识到相知,收获更通透自我,看到更完整世界,阅读之欢喜,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