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九十二岁了,耳不聋,眼不花,每天听京剧,打理菜园子,别人问她长寿的秘诀,多想想别人的好。
婆婆生了五个儿子,六十多年前生五个孩子不算什么,但吃绝对是个大问题。幸好公公是个机关食堂大厨,365天很少在家吃饭,少一口人吃饭,大家就多一口饭。食堂里不要的猪油渣,统统拿回来,就这样婆婆也不敢敞开吃,顶多包子馅里挖上半碗,算是开荤了。
婆婆带着五个儿子捡煤渣,捡树枝,挖土豆,一听说哪里有不要的东西,赶紧领上儿子们去搬。
老五建设说,从不知道母亲啥时候起床,啥时候睡觉。反正自己一睁眼,母亲不是蹲在地上收拾东西,就是在昏黄的灯下缝补衣服。
秋天里从郊区地里挖回来鸡蛋大的土豆(那是人家不要的,母亲一袋子一袋挖出来装好袋子,儿子们骑车子驮回来),有的更小,母亲回来按大小分开装,大的留着烩菜用,小的打成淀粉,留着过节做粉条用,一点都不会浪费。
大儿子、二儿子当兵后,吃穿稍微宽裕一些,紧跟着他俩结婚,婆婆开始缝被子,打毛衣,日子依旧紧巴。
什么时候见婆婆都是乐乐呵呵,大儿媳记性不好,老是忘了拿钥匙,后来在婆婆家备了一把。一忘了拿钥匙,就慌慌张张跑来婆家取,走时婆婆一定给带些吃的,几个包子馒头,有时一小袋炒瓜子花生,边送出门边安顿,别着急,回家鸡记得吃。
大儿子有一次说,妈,你别惯着她,让她在门外等上几次,就长记性了。
儿子,那是你媳妇儿,你得好好待她,忘拿钥匙又不是什么大毛病。
逢年过节五个儿子带着媳妇儿孩子回来,一进门,婆婆就说,今天媳妇儿们歇着,让儿子们和她做饭,儿子们嘟囔着,母亲偏心,媳妇儿们边笑边过来搭把手。
儿子们媳妇个个孝顺,这几年婆婆和大儿子一家住,因为他家复式三层带小院,婆婆指挥儿子翻地,种地,还种了一架葡萄,春天韭菜长高了,给每家分好,让大家过来取。葡萄熟了,周围的邻居们每家送几串。走哪儿,大家都认识那个和蔼可亲地冯奶奶。
婆婆在前面做着榜样,儿孙们在后面看着跟着,优良的品质代代相传,现在孙子都有孩子了,孙媳妇儿也像公婆一样给婆婆零用钱,婆婆不收。
你们房子有贷款,不用给我,我够用。奶奶不要,孙媳妇儿执意留下钱。
现在人们总说孩子不好教育,其实父母平时的言行就是最好的示范,言传身教比送多少个补习班都管用。
婆婆的言行就是我们最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