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齐帆齐微课)(日更57)
孩子越大,越会发现自己实则比较宠她。
怕她辛苦,不会让她承担更多的家务活;怕她精神压力大,不会在学习上施压,总是说“尽力而为就好”;怕她有抵触情绪,提出的事项要求不高。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求学中、上班后,好像从来没有被父母要求做家务,顶多就择菜,煮饭都没干过几回,扫地、拖地等清洁劳动更是没什么印象。
家里活儿做的最多的也就是过年前,一起动手做年夜饭,那都不算劳动,是好玩。年前大扫除和姐姐一起负责楼上两人居室,姐妹俩还经常为搞卫生吵架,现在想想我妈是有多不容易啊,做不完的家务,还要听我们俩在楼上大战,够烦的。
有了孩子后,我才发觉父母是有多宠溺姐姐和我,走进妈妈的厨房我开始主动找活儿干。过年了,向妈妈提出我承担哪部分的清洁劳动。妈妈那时候听了总是笑得很开怀,尤其看到小女婿和外孙女一起帮忙搞卫生,她就会特自豪地和姐妹们说。
当了妈妈后,对孩子的养育不想再重复我的父母模式。一则,自己辛苦,孩子不能尽早理解我们的不容易;二则,早点具备一些劳动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劳动能启智。
过去,我一直为自家闺女养成一些劳动习惯感到欣慰。很早自己吃饭,六岁自己洗澡,小学里自己梳头、洗头,再之后能够洗碗、拖地、收拾餐桌、煮饭、烧水饺等等,出门在外,行李箱都是自己拿的,哪怕是从四楼拎到一楼,都是自己来。
可是最近反思,我对女儿诸多方面的要求过低,害怕她体力太辛苦,精神太辛苦。以前我对自立的理解不够深刻,生活自理能力是一方面,面对困难与挫折,承受外界压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这个方面,我保护得太好。
女儿遇到稍微需要多费神费力的事情,就宁可不要、不干,我们缺乏对她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哪。只有体验到温暖与苦楚,才能够更好地体谅父母的艰辛,更加善解人意。
保护得太好,挡得太多,女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很可能想着躲在我们身后,等待保护。
过去,很支持她样样接触学一学,游泳、乒乓球、篮球、二胡、钢琴、绘画、讲故事等等,现在想来,没有一样是持久学习果然不是很好。瑞土法学家希尔提在晚年时曾总结说:“能够完成最多工作的最佳方法是次只专心于一件事,并且发挥那件事的真正价值。事多未必带来充实与满足,事多人杂的焦躁,对个人精神层面的成长一点用处也没有。但凡有一样坚持下来,聚焦的事项一定会给她带来骄傲,带来更大的信心。
过去,我支持她自己拿主意。过于由她,现在有点儿不一样的意见,很难听进去。我若是坚持我的想法,她就很抓狂,愤怒,不愿意接受,甚至有时候反对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这是妈妈提出来的。
而我,看到她压力感大了,往往就退步。其实,这不利于她耐挫力的提高。当然,我的坚持不能依靠训斥与强行要求,可以再换个方式沟通。
未来三年,我还是要舍得让她吃苦。曾经的尊重,不能演变为放任,过于由着她自己,曾国藩曾说:“如果孩子不经历苦难,是不能成材的。”该施压、提要求的,依然要说要做。现在家里吃点苦,未来走上社会才可能少吃苦。
(齐帆齐第五期28天写作成长营,第18篇,1234字,累计2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