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饩。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
饭菜馊了,鱼肉腐败了,不吃。变了颜色,不吃。发臭,不吃。没煮熟,不吃。季节未到,不吃。杀牲不对路,不吃。没有合适的调料,不吃。
——李泽厚《论语今读》
《论语•乡党》里,有许多关于孔子饮食方面的规矩。有些是关于社会礼仪的,比如“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有些是关于生活常识的,比如“食不语”。这里提到的,几乎都是关于食品卫生,或者食品科学的。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一句,除了几个字不太常见以外,道理很简单,变质的食品不能吃。后面几句,说法不一,综合起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色恶”“臭恶”两句,可能是就食品原料说的:“色恶”说颜色不好了,比如韭菜叶子变黄了,土豆皮变绿了;“臭恶”说味道不好了,比如豆腐有酸味了,面粉有霉味了。“失饪”“不时”两句,可能是就饭菜成品说的:“失饪”说烹饪火候失当,比如肉煮到半熟,饭煮成夹生。“不时”说进食时间不妥,比如刚出锅的热豆腐,过了夜的凉拌菜。“割不正”“不得其酱”两句,可能是就食品加工说的:“割不正”说刀工,比如猪肉片切得又厚又大,鱼剁得七零八落的;“不得其酱”说调味,比如老抽放得太多,咸盐放得太重。总的意思是,吃是一件大事,应该有些讲究。
孔子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如果在吃的问题上,不讲卫生、不讲科学,也就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