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文字,我总会去推测作者长什么样。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一个人的习惯吧。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但我看多了质量良莠不齐的作业之后,对这句话也抱有怀疑的态度了。有些孩子,人长得周正,为人也正直,偏偏那字歪歪斜斜入不得眼。我用“字如其人”去反向激励他,“别人看了你这字,怎么着都无法相信是你写出来的吧,还是得认真写字。”
既然字如其人都已经站不住脚,那“文如其人”又是否有道理呢?我又从学生身上得到了一点点答案。
那些爱写景、抒情的孩子往往静一些。他们把更多的视野投向了世间万物,与它们共鸣。于是他们的文章中总有特别幽深的意境,读来特别美,也极易让我安下心来。
而那些好动、爱表达的孩子,他们写出来的内容大多与生活相关,记录欢笑与痛苦,用一件件事情来体现。
很多时候,看到作文本上的名字,我就已经能猜出他/她写的内容,并且给出分数了。如果偶有眼前一亮,那一定是开始变换风格了。
但是也有看不准的。比如那个平时咋咋呼呼的女生,她的文字就很有灵性,由景入情,慢慢地将读者拉进她的世界。
当我把人和文连结起来,再看时也就习以为常,原来,这就是她的风格。
用了五六年简书,但与我互动的人并不多,都是我“苦心”经营了一两年甚至更久的老朋友。我喜欢她们的文风,随意,贴近生活,睿智,有烟火气……看久了之后,我也会猜猜她们长什么样。有时看到她们在某篇文章里附带了照片,哪怕只是个背影,我也会把它与我脑海里的形象比对一番,然后让那个模糊的影像再次更新。
当然我也会猜,别人看到我的文字时,会是什么感想。一直以来,我很难写出抒情意味浓厚的文字,这大概跟我在生活中就是个“二傻子”的形象有关,虽然工作起来风风火火,但丢三落四等坏毛病也不少。哪天我要是开始抒情了,那基本上就是心情不好了。
那天恰巧看到暖年发的直播预告,我点了进去。画面上是一位有福建口音的女性在讲解,几乎是凭口音我断定了就是她。后来验证了,果然就是。简书里,她是妈妈,是用心记录生活的人,她的文字细腻、有感情,她爱读书、绘画,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生活中,是与我年纪相仿又很特别的一个妈妈,带娃的闲暇用来提升自己,对娃有耐心,懂得反思。看到真人的那一刻,她正认真地介绍着关于思维导图的内容。她的热情,源于生活,原来这就是文如其人。
看肖培东老师的书,里面是一篇篇课文的讲解实录。每看完一篇,真的忍不住拍手、拍桌子称快。今天实在按捺不住去百度了一下他的照片,的确,年轻时有点像明星陆毅,现在应该五十岁了,仍旧温文尔雅,难怪上课也是那么从容,有条有理。
文如其人也好,不如其人也罢,总归是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在我们文字的深处,一定住着一个真实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