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聆听母亲心声(长篇教育纪实连载004)

然而,周德藩仍然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

为什么他如此执着于一个语文教学局外人的定位呢?

在周德藩看来,一是自古有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辩证与悖论。仅就局外人的姿态,周德藩便自信拥有了局内人所不可能具有的优势。虽然他没有经过语文教育的系统训练,可能缺少了更细腻的文化传承,然而,也因此没有传统的因袭与重负,可以在没有任何束缚的情况下让思想自由地飞翔。

更重要的是,周德藩是物理科班出身,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要想改变一个事物的运动状态,是非要借助外力不可的。所以,周德藩认为:中国语文教学仅仅只是在内部进行所谓的改革与改良,不从社会环境、外部语境、文化生态等角度去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学是不会有出路的。百年语文的发展,可能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过去的国文教学与今天的语文教学都陷入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这终于让周德藩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谁也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真正要达到改变的目的,还是必须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所以,既然作为局外人,那周德藩就努力将这“局外人”当好,真切地发出一个局外人的力量,并将语文之外更多的局外人的力量全都集中起来,从事伟大的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周德藩说:“我们还有时间,也还有多种可能。但如果我们不为,不将我们所想的贡献出来,也许,对语文教学的建设性的言论,就不可能再出现了。”

几十年来,周德藩全力以赴地进行着语文教学的思考,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从事着语文教学方面的综合性的改革,思考着语文教学在历史格局中的痛苦嬗变,对语文教学在世纪之交特别是在现代性、后现代性及多元化语境中的生存与出路的展望与沉思。

现在,很多人都未能意识到语文教学如何在母语文化的背景下向更深层面上掘进。

而周德藩所主持的科学认读课题,将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了这一领域。用周德藩的话来说,从事科学认读课题研究,就是旨在激发更多的学子热爱母语,学好中文,从而真正提升中国教育的品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科学认读,让中国孩子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完全扫除阅读障碍,从而实现三年级自主阅读、初中生进入研究性阅读的境界。

周德藩的这一愿望,其实已经在无锡市荡口中心小学和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的七十多个孩子身上得到了实现。如果说荡口小学很好地解决了幼小衔接时期的科学认读的任务,那么,在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则非常圆满地解决了小学高年级的延伸阅读的任务。

周德藩对自己的这一课题充满了自信与欣慰。有一次,周德藩站在长江八卦洲头,迎江风而立,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忽有所悟:长江,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啊,她流淌着中华文化。而我们的汉语与汉字也与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认真学习汉语,学好母语,不就是在聆听母亲的心声吗?


再说一点与本书相关的话题。

在这次写作过程中,我搜集到了比在无锡市荡口中心小学更为翔实的资料。在对这些资料使用时,我忽然心有所感,学校的课题研究,很大程度上,或多数情况下,似乎只是为了装点门面。真正集一个区域的力量来进行一个课题研究的情形是非常少见的。还有,更重要的是,一个课题,真正像泰州市高港区如此进行区域推进并获得扎扎实实的进展,且让课题与课程完美结合,并使学生得益的课题,更是少而又少了。

周德藩曾经断言,在无锡荡口,在泰州高港,这七十多个孩子中,将来必将出现我们这个时代造就的大师。

笔者也深以为然。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聆听母亲心声的书,不如说是大师是如何炼出来的秘籍。

而秘籍,又无任奥秘可言。它只是提醒我们尊重常识,尊重语文,尊重我们这个日益发展着的时代,如此,我们这个时代,则必将出现我们所期待的大师。

因而,这本书的另一重目的,也就十分简单而明了:

它只想告诉人们: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课题;一个真正的教育课题,其实是可以这样简单地进行的。

笔者一直为科学认读课题没有一个建模的过程而深以为憾,直到有一天,周德藩老师告诉我:

真正的大师,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庄子笔下那个不中绳墨、不夭斧斤的“大树”,有所谓的模型与模式吗?

真正的课程与课堂,都应该是开放型的。如果是开放型的,我们何必为它建立一个什么模式与模型呢?

模式也好,范式也罢,只会束缚人,只会制约人,而不能发挥出老师们在课程研究与课题研究中的创造性……

语文,文无定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法自在,法自然,无法之为法,乃法之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当作如是观。如是,方能真正走进语文天地,才能真正弘扬汉语文,振兴中国语文……

语文的意义,更多的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而作为一个局外人的周德藩,却深刻地指出一点:

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才能提升中国教育品质!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