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孩子,愿你一直那么“好奇”

专题: 读书 婚姻家庭篇 想法 亲子教育
作者:张大可以_晴天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7-11 17:33:21  阅读:129   网上投稿

张大可以/文

妈妈,这个是什么植物?它的叶子也太奇怪了,像一个个铜铃……它的花蕊怎么和花瓣的颜色差别太多,像一颗颗黑小豆……妈妈,蜜蜂会给她采花粉传播吗?………

这个,这个我也不认识,我有些汗颜,你用百度识万物扫一扫吧………

妈妈,你看,这只蜗牛这么大,怎么比那些蜗牛大那么多?……

嗯,品种不一样……

这是和小盼出去做核酸的一段生活场景。

……………………………………………………

当孩子每天追问你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在讲述了自己求学路、成才的经历后也提出忠告:

“对于青少年来说,保持一颗探索、好奇的心,对成才很有好处。”

好奇心的重要性,不该被忽视。

对此,面对孩子不厌其烦的追问为什么时,我们怎么应对,才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呢?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做起:

1、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

回到开头那个场景,那作为家长的我们,当孩子说出无数个为什么时,请第一时间给予她鼓励的眼神。

在这⼀阶段,给孩⼦积极的反馈、描述式的⿎励相当重要,鼓励孩子的勤奋行为,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孩⼦的⾃信、⾃制⼒、抗挫⼒。

因此,家长可以多对孩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你能发现这一点,很不错哦”,耐心地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或者引导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家长自身就不甚明白的,怎么办?

这时,放下家长的树权威的范儿,大方告诉孩子,我也不知道啊,不过,我们一起来找答案吧。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绘本、阅读、实验,借助工具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的知识延伸,收获更多的乐趣,孩子也能从中提升思考能力。

2、回答“为什么”的同时,插上想象的翅膀

平淡的生活里,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孩子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往往视野里关注的是一个个点,但多数问题的答案貌似是唯一的,又不是唯一的,这就存在多面性。

以色列有一个传统:在孩童启蒙时,父亲常会把孩子带到河边。看着溪流,父亲会对孩子说:“孩子,这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你看到那水在流动吗?它就像你一生中对世界的学习,你看到吗?世界上没有不流动的!为什么世界是流动的?为什么学习是流动的?流动跟学习到底什么关系?为什么一切都是流动的?”

孩子本来就好奇,在孩子烂漫的心性蓬勃的时候,植入“为什么”基因太重要了。

在无数个为什么的问题下,一个个点会串联成线,既而发展成面,点、线、面的形成,不在于一鸣惊人,而在于厚积薄发,在于一朝一夕的积累。

自从孩子迷上各类世界之最的各种植物,小度、百度app识万物扫一扫等等工具接连上,引导孩子去找更多的为什么。

这个菜叶子为什么不是绿色,而是紫红色?这是花青素的原因导致的。花青素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途呢?

于是,一个问题,延展出更多的问题。

孩子听到《西游记》里种种降妖伏魔的精彩,于是家里的盆栽植物,在她的“火眼金睛”和“快乐字典”里,各色的神奇植物幻化成有非人类生命体,且个个有神通。

"八爪鱼"蒲公英小姐

树状马齿苋,谓之马齿苋大叔

多肉花月夜,改名为花仙子

多肉宝塔小王子

神奇的蒲公英小姐

且自编自演这些个神奇植物的相遇记………

哇,太有想象力了!

好奇,可助力这一段段奇思妙想的诞生。

3、给孩子适当“放空”的时间

孩子在学龄前是最自由的,可爱且天真烂漫,一旦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便开启了从小学—初中—高中的马拉松拉力赛。

孩子的学习负担与日俱增,但变化最大的,是家长会自发绷紧了一根弦,尤其是双减政策一出,无疑又安上了一个紧箍咒:小学不管,上不了好初中,初中不好,分流了连高中都上不了的魔咒……一环扣一环,这种焦虑的情绪弥漫在父母圈里,各种内卷,频出新气象。

于是,众家长为缓解焦虑,会习惯性认为多布置、多练习、多安排时间,这样的强度学习,孩子成绩总不会差吧。

可是,在一个个自发的多面前,把孩子的脑子里塞的满满的,慢慢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又怎么有心气儿和想象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正如未来的竞争力绝对不是技能本身,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理解的能力、合作精神、好奇心、主动性和创造力。

独立思考的核心是什么?首先要有好奇心,大胆思考、去质疑、去驾驭自己的人生。

如果说国人提倡的中庸之道是适应生活的良方,那拥有好奇心且愿去探索,则是给思考添上了腾飞的翅膀。

应试教育的现状或许一时难以改变,但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父母多一点对孩子好奇心的重视和保护,孩子的成长空间就会更宽阔一些,未来也会充满更多可能。

在法国,很多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上,午餐后会有一段“安静时间”,下午餐后也会有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

在“安静时间“中,孩子们可以选择午睡或是做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看书、画画、拼图;在“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可以在户外做游戏、踢球。

这种让孩子适度“放空”、自由玩耍的理念在法国的教育中很常见。

自由地放空,是给孩子有自己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动性。

如果成人过度关注孩子,把他们的时间安排得很满,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负担,反而干预了孩子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牵线木偶是怎么养成的,从心理动机的角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孩子自信心不够,没有自我承担的勇气,希望家长来替其做决定;

另一方面孩子自主意识被剥夺,在强权控制下,孩子放弃了自主权,反正说了也没用,你们替我做决定吧。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慢慢引导,成长过程中,孩子经历从他律、共律到自律的过渡,在一点一滴中逐渐能找回自信,弯路变通途。

而对于后者,属于习得性无助的先兆,家长应及时醒悟,第一要务,是打破自身的全能自恋,把感觉还给孩子,减少控制,减轻伤害。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孩子以自我感觉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动而流动的,放松,专注,并天然地富有创造力。这种真自我,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好奇心,一种对万事万物的好奇。

终其一生,人都是找到他自己,适当放手,给孩子适当的“放空”时间。

4、父母言传身教,终身葆有好奇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世界在变、一起都在迭代变化,保持我们自身的好奇同样重要。

如果你我,逐渐在岁月的洗礼中,在养育的路上,同样拥有一颗好奇的心,一颗敢于尝试,去闯、去拼,挑战自己的认知极限。

通过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以拥有更包容和博大的胸怀,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不懂的,不要怕丢脸。当你带着孩子一起去体验生活的不同方面,去感受生活里的各种好奇,去和孩子一起去面对每一次挑战,打开未知的大门,果敢欣赏属于你的人生风景。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很有感触:

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妈妈扮演着“情感容器”的角色,承接和包容来自孩子的各种喜怒哀乐,让孩子打从内心发展出对人的信任及对自己的喜爱。

爸爸则是孩子勇闯人生的“燃料”,让孩子学会跌倒后自行爬起、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并打从内心发展出对世界的兴趣,与对于人生的冒险冲劲。

母亲,是我们发自内心喜爱自己和相信别人的源头。

父亲,是我们对未来与未知充满好奇的源头。

Be brave, be curious, be determined, overcome the odds. It can be done.

做一个勇敢的人,做一个好奇的人,做一个坚定的人,翻山越岭,事竟成。

图片源于网络,如侵删。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