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拿铁因子”这个概念吗?
“拿铁因子”这个词是由金融顾问大卫·巴赫提出的。这个词源于一个故事:有一对夫妻习惯了每天早上都喝一杯拿铁咖啡,这个习惯持续了30年;而这样看似很小的花费,在这30年时间里竟然积累到了70万元。
所以拿铁因子指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像买一杯咖啡,喝一杯奶茶一样可有可无的习惯性支出,也叫非必要开销。
而有研究发现:中国近半数网民均有这样的“拿铁因子”,且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大卫·巴赫有这样一句话:“钱的问题通常不在于收入太少,而在于开销太多!
那么,我们身上有怎样的“拿铁因子”呢?
我要怎样对待它呢?——要彻底摈弃吗?该如何控制呢?
为什么我的钱老是存不下来,就是因为“拿铁因子”吗?
其实要想“根除”这类问题,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
要想阅读经济学知识相关书籍,一方面不能选择市面上那一类过分鼓吹“财务自由”的书籍,否则容易“认不清现实”;另一方面新手也不建议直接阅读过于专业的书籍,容易失去阅读兴趣。
从干货内容+可读性上来比较,《斯坦福极简经济学2》更适合阅读。
这本书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蒂莫西·泰勒所著。
这本书比起第一版更适合经济学小白阅读,书中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小故事阐释了很多社会经济现象,让读者可以轻松地掌握其中的经济学思维。
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共有53个小标题,都分别对应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经济情况或者问题,我们可以直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
喝咖啡,仅仅是喝咖啡吗?
每天一杯咖啡,或者每天一杯奶茶,看上去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涉及到了权衡和取舍的问题。
这里我们要知道的第一个重要概念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的是某个东西的成本,就是你放弃做其他事情的机会。
比如说我们去购物的时候是选择那件相对有些小贵,但是质量更好的衣服?还是另一件相对便宜,但看上去比较普通的衣服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考虑这些“钱”的机会成本——买了便宜的,剩下的钱是不是可以发挥其他的作用?买了那件贵的,是不是可以让我更自信或者更美丽?
在机会成本这一点的思考上,大部分普通人思考的都是金钱方面的成本。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比如时间成本。去电影院看电影,进场半小时后发现这个电影你并不喜欢,这个时候你会选择“来都来了,买都买了”,坚持看完?还是离开去做其他更感兴趣的事情?
在这个案例里,已经花费的电影票钱是沉没成本,而看电影的时间就是时间成本。所以除了金钱,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更加慎重的、全面的思考。
正如书中所说:经济学不会告诉你该怎么选择,经济学只是提醒你:你必须保持清醒,并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
比如每天喝一杯咖啡,除了金钱方面的机会成本,我们还需要考虑:是否还有健康、时间方面的成本?
喝咖啡,也涉及到短期和长期的权衡
除此以外,坚持每天或者每周一杯咖啡,还涉及到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权衡。
比如说从短期利益来看,每天一杯咖啡可以满足自己当下的欲望,给自己当下最好的享受。
但从长期利益来看,每天一杯咖啡,日积月累也是极大的数额,如果这笔钱攒下来,用于其他方面,会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第二个经济学概念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支出,比如时间,金钱等等,都可以统称为沉没成本。
如前文提到的买电影票的钱,是已经无法回收的。但接下来是否继续看电影浪费时间且持续坏心情,则是我们当下可以改变的。
已经无法回收的成本,我们不应该继续关注。因为他们已经变成了过去式。你现在或者将来的任何决策都无法改变它们已经失去的现状。
写在最后
通过这几个概念我们不难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分析方法,而不是答案。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会帮助拥有他的人得出更正确的结论,科学的权衡利益得失,做出最优选择。
当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经济学并不能单单以金钱为标准来衡量,人生也不能仅仅只有经济和金钱,也有一些事情,比如感情,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