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哲学你会想到什么?可能会觉得哲学代表了真理,也可能会把哲学看作一门”没用”的学科,或者是觉得哲学是另一种文学形式。而哲学究竟是什么,是对世界批判反思的精神,是时代的精华,是关于自身和世界的信念态度的总和。
古代的哲学家们都很喜欢沉思,一生很长时间都用于思索真理和辩论,而现在的我们出于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各种信息接收的速度很快,在经济急剧发展的当下,现代人都很需要互联网的玩乐来释放压力,也形成了一个“玩梗时代”。
当词语变成”梗“
社交媒体兴起后,各种”梗“的变化速度之快,可能会让很多年轻人都觉得不太适应,古人是以诗会友,而现在都是玩梗会友,导致词语的滥用无处不在。
比如”一下子变得哲学起来了“,而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自由“"反思”等词,词性也在互联网的浪潮中逐渐被消解,只变成了意喻不明的梗和华丽空泛的名词,背后的精神性也被隐藏了。而这种现象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哲学角度来看待。
从哲学上来看,不管词语如何使用,为自己的思想进行辩护和坚持是非常不同的。在生活之中,可以适度的玩梗来活跃气氛和释放压力,而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者辩论时,都需要“定义你的术语”来避免言之无物。
不仅是普通人经常没有意识地滥用了一些“术语”,甚至一些哲学从事者和哲学家们也会陷入这种误解,仿佛堆砌了华丽的术语就是凸显哲学性,而其实是言之无物。在历史上黑格尔的一些追随者们,也将辩证法变成表面的“否定之否定”,失掉了辩证法的内核。
用哲学反思
词语滥用的影响其实在生活里无处不在,比如不少人都会看到一些广告或者视频会带上”科学“这样的字眼来证明自己的合理和可信度,而实际上背后不一定有真实的数据支撑。或者现在社会都是鼓励发展”自我“,常常听到很多人说着”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等,但不是每个都确定在词语背后真正的意义和精神,也就是说念着自我的人可能只是把“自我”这个词语作为一个门面,却说不清楚坚持自我到底是在表达什么,这样的滥用反而会替代思考,而渐渐失去了独立反思的能力。
体会语言的魅力
语言一直是我们全人类的宝藏,在哲学史的“语言转向”时,也将语言作为思维与存在的中介,在学习哲学的时候,“定义术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则是避免过度的玩梗氛围,使我们忽视了语言背后的内涵,词语在紧扣它背后要解决的问题时才有实质的思想价值,让我们能够一直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不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