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七情六欲,衍生爱恨情仇。其中不乏许多看似没来由的爱恨纠缠,好像突然就被喜欢,又好像突然就被憎恶,其实但凡心思有一丝灵敏之人,总能在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转变上究察原因,活得明明白白。
中国有句老话——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初读这句话,你会被这类的语句“痛快”到,中国底层的百姓尤其喜欢寻找抨击层次远高于自己语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铡美案》里的陈世美,《杨家将》里的潘仁美、庞太师……一个一个出将入相,极其标致的人物,在历史上均有原型,个个忠肝义胆,名震天下。但在小说演义里,为了满足老百姓对官僚阶级的不满,也为了满足平民对极致“清官文化”的理想追求,无疑就刻画出极其“脸谱化”的“红脸”“白脸”,严重违背了客观现实,满足了心灵慰藉。
其实仔细思来——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诸如此类的句子,仍然是读书人所写,传于悠悠之口。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以偏概全者,莫此为甚。失意文人,落魄书生,满腹牢骚,怀才不遇,往往心绪澎湃,心中积郁万千感慨,犹如溃堤黄河,泛滥长江,滚滚而袭,浩浩荡荡,或含沙射影,或伤春悲秋,或佯装豁达,或怀古伤今……但任你阅遍古籍,绝无一人责己学艺不精,才疏学浅,不谙世务,心胸狭隘。
人言苏轼豁达,千古第一,人生数遭贬谪,尚能吟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但《记承天寺夜游》中,苏学士夤夜难眠寻好友张怀民,那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是赤裸裸的嘲讽、委曲么?
那一夜,时隔千载,倘若今昔你能坐在竹柏相交、积水空明的月影下,闭目静听,必能听到苏子瞻与张怀民的满腹牢骚,点评时政,诽谤朝廷,慷慨激昂之处,破口大骂王安石等改革派的政敌,骂到酣处,难免几句粗话脏话也无不快意,这才是真实的苏轼,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苏轼,而不是一个“圣人”苏轼,一个被书本包装得完美无瑕的苏轼……
“文人”本是傲骨、良心的代名词,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续绝学。何等慷慨激昂,正义凛然。“
“太史直笔”,满门屠戮,“崔杼弑君”一字不改,浩气长存;司马迁甘受宫刑,干犯天颜,直言不讳,“且陵提徒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可见“文人”二字,承天之重,非弥天大勇者,不敢以此自居。
时光荏苒,往事越千年,一群识字流氓,文化痞子,开始冒充“文人”,打着“文人”的旗号行奸淫掳掠之事,呈口舌之能,卖弄肤浅,博虚名而图暴利;亦有反其道而行之者,以文化者的身份污蔑“文人”,张口闭口“我不是文人”,以直博直,将自身粗鄙顽愚之格充作“真性情”,犹如狂犬不吠,而袭人甚猛。
真正的“文人”是唯一不隶属某一个固定阶级的群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文正公已经在《岳阳楼记》告晓了世人,真正的“文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忧国忧民的所在,都将自己放在了个人荣辱,利益得失的对立面,历尽千帆皆不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真正瞧不起平民阶级的,恰好是老百姓自己。你看那些平头百姓吵架,一口一个“土农民”,一口一个“土鳖龟孙儿”,不害臊的自我吹嘘,不要脸的恶意攻击。可见没有“诗书”的大腹只存大便,没有“礼仪”的口齿只剩浊气。
其实负心的从来都不是“读书人”,是无数读不好书的人看见读好书的人,在他们眼里实现了他们做梦都想的阶级跨越,心理登时产生极度的不平衡,内心畸形扭曲的恶念也随之油然而生。于是开始信口雌黄,于是开始散布谣言,眼尖这个戴手表啦,那个穿名牌了……仿佛自己努力得不到的东西,精英分子也不应该得到,这种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小农主义的坚定不移者,便是这一类人世代不出人杰的根本原因。
我身边的例子比比可数。你看那些读不好书的人,读书的时候是哪个圈子,读书以后仍然是那个圈子。他们没办法拓宽自己认知,他们笃信“哥们义气”,而且穷其一生来来回回总是那几个臭味相投的人,因为那几个人是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生活帮助走动的来源。他们完全不懂得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忽略了靠拢不同领域的优秀,珍惜每一次相交,收敛“暴发户”一样的嘴脸。
我曾经有一个初中同学,N年没有联系,突然有一天打来电话说自己在某地开了一个小餐馆,让我有时间去捧捧场,我二话没说,连忙答应,而且确也在开业当天带着一桌人,不远数十公里路途,深夜下班跨区去为之打气助威。虽然时隔多年不曾联系,但书卷气“作祟”——大丈夫一诺千金,发自肺腑仍然希望昔日同窗的生活能够蒸蒸日上。
但这位老同学再后来,只要无事,从来都不会主动联系我,联系必有事帮忙。虽然事情不见得多大,但惊人统一的就是需要我出力。平时没有一句问候,关怀。可见古人云:“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诚不欺我。
试问诸如之类“负心”的是“读书人”还是“屠狗辈”呢?
其实都不是,负心的当属“无心之人”。
世间万般之事,倘若自己“无心”,切忌要求他人“有心”。有心无心,皆出于己,或受益或受挫,本是追本溯源之事,一饮一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