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们将从书中的人物成长、母爱畸变,以及艺术内涵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
A1、首先,对于一个缺乏现实经验的人来说,成长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母亲坚信雅罗米尔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因此,她给儿子找来大量的文学读物,并在每一次儿子说出诗歌语言的时候,都表现出过分的激动与喜悦。
母亲的反应给了雅罗米尔巨大的鼓励,为了讨好母亲,他热衷于在每一次开口前都润色自己的语言,在这一时期,他幸福地活在母亲的赞美中。
然而,上学后的他发现,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不被同学们认可,同学戏谑地称他为“妈妈的小宝贝。”并因此排斥和远离他,他最忠诚的伙伴就是家里的一只狗。
因为孤独,他开始不断画画,画完人的身体后,却怎么也画不出人脸,于是只好画上去一个狗头。
实际上,“狗头人身像”成为了他面对世界的一个象征,人脸代表着面对面的交流,因为长期被同龄人排挤,他感到人们都离他而去,所以当绘画最重要的头部时,他反而只能想起忠诚的狗狗。
世界背对着他,向他关上了现实的大门。
从生命的开端到生命的结尾,母亲成为他永远无法摆脱的那面镜子。
雅罗米尔的成长历程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在母爱的笼罩下,他的爱情如同影子,革命如同儿戏,现实的一切都在母亲的召唤下退败。他的身体不断成长,灵魂却不断倒退。
A2、在窒息的母爱背后,往往有着隐秘的心理原因;
实际上,母爱的畸变是因为玛曼三次转移注意力的失败:
1 、因为生下儿子,她身体走形,失去了丈夫的爱;
2、为了照顾儿子,她离开画家,忍受不幸的婚姻;
3、如今为了尊重儿子的看法,她无法重新组建家庭。
在这一心理过程中,她已然忘记男人们的错误,而是把责任全盘推给了儿子。
经过这三次失败,玛曼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从前她把儿子看作幸福的果实,现在她将儿子视为不幸的原因。
正因如此,她要求儿子永远对她忠诚。
A3、“生活在别处”指的是什么?
1、首先,是想象与现实的交错叙述。
在雅罗米尔眼里,“此处”是自己的生活,“别处”是泽维尔的人生。“生活在别处”,是一种对理想和梦境的向往。
雅罗米尔说:“真正的革命在别处”,这个“别处”对应着历史或未来,但他不知道,他所生活的当下,就是下一辈人的历史和上一辈人的未来,在历史的时空中,“此处”与“别处”也同样没有明确的界限。
2、除此之外,作者还将生存与死亡进行了对比探讨。
“生活在别处”,就是一种对“山那边”的眺望。但“此处”与“别处”之间,并不如同我们想象得那样遥远,他们往往相互缠绕,互为终点。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生存与死亡之间、历史与当下之间,这些矛盾不仅是诗人的困境,更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困惑。
想要更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就要协调好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找到内心的平衡点,与其永远垫着脚看向“别处”,不如停下脚步,用心体会“此处”的美好风景。
S、《生活在别处》,作者米兰·昆德拉,作为本世纪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捷克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973年,小说《生活在别处》在法国发表后,就斩获了法国最知名的文学奖项——梅迪西斯奖。次年,昆德拉又因为这部小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