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读《朝花夕拾》,探究对鲁迅青少年时代影响最大的三本书

专题: 读书 书评(影评)变... 更文800字点赞
作者:娜娜有书共读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6-15 17:43:59  阅读:183   网上投稿

提起鲁迅,我们会想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脑海里浮现的是教科书上那个神色凝重、眼神刚毅的中年鲁迅模样。

曾几何时,我们在学生时代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连作家余华都说过:“鲁迅曾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但那是在我36岁之前”。

可见我们对鲁迅的认识是片面的,我们只记得他是那个黑暗时代里忧国忧民、无所畏惧的战士,是弃医从文、执笔为戎唤醒国人灵魂的先锋。

但是,倘若我们完整地读过《朝花夕拾》,就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他不光有忧虑、愤怒、总是批判和战斗的一面,更有幽默、温情、有趣和富有童真的一面。

《朝花夕拾》共有十篇散文,是鲁迅从童年走向青年的时光剪影,也是鲁迅所有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鲁迅回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心童趣,怀念了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和山海经》,缅怀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和令人尊敬的《藤野先生》,也记录了小时候最爱看的民俗活动《五猖会》,还有留下童年阴影的《二十四孝图》……每一篇文章都真实再现了鲁迅从幼年走向青年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打算另辟蹊径,仅从《朝花夕拾》中撷取鲁迅青少年时代读过的书,浅谈一下一本书是如何影响鲁迅的成长,如何使鲁迅最终成为鲁迅。

1.《山海经》影响了鲁迅一生的志趣

我们都知道鲁迅是名扬天下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实,他在绘画领域的成就也不容小觑。现代版画大师赵延年说: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的母亲。

鲁迅曾一直致力于国外版画的引进和推介,他不光举办版画展览,还于1931年亲自在上海开展木刻讲习会,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研究版画的文艺团体应运而生。

鲁迅深刻意识到版画的思想如果能走在文学的前面,反而能刺激文学形式的创新,所以他把这种创新体现在了文学插图和书籍装帧上。他还设计过中华民国的国徽,也受蔡元培之邀设计过北京大学的校徽,并沿用至今。

那么,他的绘画兴趣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了。阿长就是长妈妈,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她没有什么文化,甚至连姓什么也没人知道,睡相也不大好,背地里还喜欢说人长短,鲁迅说实在不大佩服她。

阿长除了照顾鲁迅的生活起居,还教会鲁迅许多规矩和道理,偶尔也会让鲁迅对他生发空前的敬意。但最最让鲁迅难以忘怀的是,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阿长却能够做成功,只因阿长非常在乎鲁迅的小小心愿。

鲁迅有个远房的叔祖,鲁迅在他家里读过一些图画书,甚是喜爱。然后这个叔祖跟鲁迅说,曾经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上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角的鸟,生着翅膀的人,可惜现在不知道在哪里了。

鲁迅听得心痒痒,很想看这样的图画书,但不好意思让叔祖去寻找,问了很多大人,没有谁肯真实地回答他,自己有点压岁钱却也没机会去买。这《山海经》一直让鲁迅念念不忘。这事让阿长知道了,并放在了心上。在她告假回家之后,阿长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鲁迅。

"哥,有画的三哼经(山海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鲁迅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4本小小的书,鲁迅说,这4本书是他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从那以后鲁迅就开始疯狂搜集有绘图的书,既有石印的,也有木刻的。再后来鲁迅被送到私塾去读书,先生在上面入神地读书,鲁迅在下面偷偷地画画。他用一种薄而透明的"荆川纸",蒙在小说的人物画像上,一个个描下来。书读的多了,画的画也多了起来,光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白描人物像就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用钱,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

被鲁迅奉为宝书的《山海经》为鲁迅打开了艺术的大门,激发了他绘画的天赋和才华,甚至成就了鲁迅一生的志趣。那些在私塾里画小人的时光和呵护他小小心愿的长妈妈也成为记忆里的永恒。

2.《二十四孝图》成了鲁迅童年的心理阴影

少年的鲁迅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图画书,但是当时的时代可供孩子看的画本实在是太少,且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当时所谓"引导青年进步的前辈" 禁止、呵斥,甚至打手心。

好在私塾以外禁令就比较宽,所以鲁迅堂而皇之地读了家里一些家藏的老图画书,但是那些书并非鲁迅所专有。直到一位长辈赠给他一本《二十四孝图》,终于为他一人所独有,所以鲁迅高兴极了。

《二十四孝图》是宣扬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记录了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配了图,即使不识字,只要一看图画也能讲出一段故事。但是鲁迅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当他请人讲完了24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先前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有的故事不光让年少的鲁迅不理解,而且反感甚至是恐惧。

比如"老莱娱亲"这个故事,老莱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手拿拨浪鼓,假装跌倒,如婴儿般啼哭,取悦双亲。鲁迅说这是以肉麻当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郭巨埋儿"这则故事则给年少的鲁迅心里留下了阴影。郭巨家里贫穷,有个儿子三岁,郭巨的母亲为了将食物多分一些给孙子,就自己少吃一点,郭巨担心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所以就要将儿子活埋了。

小鲁迅看了这个故事后,很害怕听到他的父母愁穷,也害怕见到他白发的祖母,总觉得祖母和他是不共戴天的,至少也是一个对他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长大后这个印象慢慢淡去了,但总有些遗留,一直到祖母去世。

成年后的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以后,从事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工作,即便后来离开教育岗位从事文学创作,他也十分关心和重视教育事业,并写下了《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儿童教育专论。郭沫若曾赞扬鲁迅先生是以身作则的伟大的教育家。

鲁迅对旧中国使用的儿童读物深恶痛绝,他竭力反对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认为这是对儿童的毒害,会使儿童成为呆滞的木偶人。他读过的《鉴略》《二十四孝图》都成为抨击的对象。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前几天人教版教材插画事件,孩子们每天用的数学书上竟然配了大量不合时宜、丑陋怪异的人物插画,让所有家长不寒而栗。孩子的读物关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任何时代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原则,是底线。

一本《二十四孝图》可以让年少的鲁迅委实感到害怕,谁又敢想象一本不好的教材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鲁迅先生那句"救救孩子"的呐喊似乎依旧在耳畔回响。

3.《天演论》开拓了鲁迅全新的世界观

在《琐记》这一篇中,鲁迅提及一位衍太太,她是一个笑里藏刀、虚伪歹毒的妇人,曾一度让鲁迅觉得她和蔼可亲,喜欢到她家里玩。

在父亲病故后,衍太太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钱,变卖母亲的首饰,鲁迅听到这些话总觉得有些异样,便不再去她那里,但是关于鲁迅偷东西的流言却随之产生。

鲁迅气愤无奈,说s城人的脸早已看熟,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只有一走了之,鲁迅开始外出求学。

但是家中败落,只能去读免费的学校。于是鲁迅去了南京的学堂,学习了地质学、矿物学,还有物理学,全新的知识让鲁迅感觉非常新鲜,而且当时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鲁迅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做《天演轮论》。

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鲁迅说。

鲁迅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一有空闲就照例地一边吃花生米一边看《天演论》。

这部《天演论》是严复以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为基础翻译而成,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他对“物竞”的解释是“物争自存”,即生物为了自己的存亡而斗争,而“天择”是上天对物种的存续与灭绝做出选择。当时甲午海战的失败让国人产生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感,战败的清国因为弱小而被欺凌,随时可能被弱肉强食的世界所淘汰,这样一本书就像警钟一样敲打着知识分子的心,掀起了一股读《天演论》的热潮,产生的思想冲击波影响了几代人。

青年时代的鲁迅受此影响,开拓出全新的世界观,使其产生了中国陈旧腐朽的思想必须进行革新的信念。之后他留学日本,先学医,之后又弃医从文,只因"即使国人的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写在最后: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看的书,从《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从天真的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怀念的那些人,他读过的那些书,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使他树立了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也塑造了他一生的志趣。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