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暗影中的人》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专题: 读书 想法 简友广场 朋朋精选
作者:刘书朋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6-13 17:41:35  阅读:189   网上投稿

。。ISBN: 9787513347877

。。内容介绍。。

“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你来自哪里。”

“父亲是一棵独木,离群索居,也是一个张开的拳头,随时可能会攥紧,落到女儿的身上。”

继《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大获成功之后,娜塔莎·沃丁开启了寻踪父亲的旅程,讲述了1956年母亲自尽之后的故事。

作者渴望过正常的生活,极力想摆脱自己的流离失所者出身、融入德国社会、逃离俄国血统,父亲却将她监禁起来,禁止她穿红鞋子,打她,想尽办法让她远离德国人的世界。无时无刻不让她恐惧的父亲,出生于沙俄时代,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的一生对于女儿来说一直是个谜:父亲为何坚决不学德语,他自己只会说两个单词,“要”和“不要”?为什么对自己在俄国的前四十年生涯缄口不提?穿过所有沉默,在暗影中的某处,是一段颠沛流离、骇人听闻的历史。在试图寻找理解的钥匙过程中,娜塔莎借无家可归又无处可去的经历,书写了父亲的沉默,也书写了畸形父女关系的矛盾和挣扎。


。。作者简介。。

作者

娜塔莎·沃丁,德语作家,德俄翻译家。苏联强制劳工之女。1945年生于德国战后流离失所者营地,母亲自杀后,被一所天主教女孩收容所收养。从语言学校毕业后,从事俄语翻译并暂住在莫斯科。1983年,她的第一部小说《玻璃之城》问世,后又相继出版了《我曾活过》《婚姻》以及《黑夜中的兄弟姐妹》《暗影中的人》《娜斯佳的眼泪》。曾获黑塞奖、格林兄弟奖以及沙米索奖。

因《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书,娜塔莎·沃丁被授予莱比锡图书奖、德布林奖、奥古斯特·格拉夫·冯·普拉滕奖。目前生活在柏林和梅克伦堡。

译者

赵飘,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中德媒体交流和对外传播工作。


。。短评。。

#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为母亲树立了文学纪念碑,《暗影中的人》则为父亲拍了一张空白的照片,也再一次将自己拉回那个狂暴的、噤声的、时间睡着了的黑暗年代。战时,他是东方劳工,战后,他成为流离失所者,娜塔莎自己则是战后一代,是无尽压抑与沉默的苦难的女儿。这次没有宏大的背景,有的只是私人的日常:没有天日的生活、扭曲的父女关系,以及似乎永远静止了的时间。俄乌战争之下,又会有多少个娜塔莎,多少人的表针永远停止了行走。

#

在社会和制度下苟活着的父亲,在父亲阴影下求生的女儿好像世代延续着同一种悲惨和不幸。要怎么顽强要怎样的信念才能支撑着度过如此艰难又漫长的一生呢!随着死亡都变成了一片空白。

#

填补空白,聚焦不计其数的战后流离失所者,书写战后东欧日常生活。过去,他们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汗水,现在,他们依旧被肆意摆布,没有国籍,没有投票权,不被允许自行寻找落脚地……

#

一个受辱之人的一生——他通过高高竖起的语言屏障切段前半生的痛苦记忆,他拒绝幸福、以暴虐对抗暴虐,他为他的下一代留下了一个暴力肆虐的家庭、一个又一个谜团。而这本书、这份记录,恰恰就是某些问题的答案:经历大时代动荡的人何以幸存?一个从未体尝过自由、生存于独裁政权下的人,可能否将自由赋予他人及后代?大事件留给个人的究竟是什么?他们是否可能全身而退?东方劳工的故事,有时也是我们的。

#

对我而言,只有无止境的堕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在睡梦中,我也觉得自己在不断堕入地狱。

#

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第二部了,叙事焕然一新却依旧能够在文字中找到第一部的只言片语,彷佛冥冥之中的召唤与熟悉,父亲的形象好像在书本中愈发清晰和模糊,不知道应该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

父亲是被迫沉默的,是主动退缩的,在不断交涉中从未成功,始终不合时宜、无法归类。生病之前,他生活在没有人讲俄语的德国地区,生病之之后,他生活在没有人讲德语的孤岛上,一切的语言都只是世界语的辅助性语言,勉强帮助流离失所者相互斗争、妥协与理解。他的故事是充满间断性的沉默的,只有明显的几个站点,然后是无声无息的进行,彷佛没有任何事发生和结束。

但当他拥抱音乐的时候,一切恐惧和束缚都烟消云散,所有隔阂与差异顷刻瓦解,融入了舞动的人群,仿佛开启了我的生命,获得了自由,沉迷于这场随节奏摇摆的独特盛宴。俄罗斯和俄国对于父亲和我都是一座坟墓,可惜的是,父亲没有爬出来,而我在墓园中徘徊游荡,拉力挣扎。

书中说“一直隐藏在阴沉平淡的表象下的莫斯科。一个矛盾、精神、人文、幽默和诗意交织的世界在我面前展露”,更多的则是一个鲜明的叙述者“我”的展现,虽然有那么几分自私与矜傲。

#

那是十二月的一天,狂风呼啸,阴雨连绵。灰色的云层在空中迅疾移动着,我开车穿行在一片空旷荒芜的弗兰肯丘陵地带。这个我度过大部分童年和青春期的地方,长久以来已经化作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此刻我透过车窗看到的景色却与记忆中几乎没有半分相似。狂风卷起颗颗硕大的雨滴砸在前窗玻璃上,车顶上空一片咆哮

#

这个周末,读完这本书,整个人难受。

这本书分成14个短篇,读起来好像是作者在回忆中漫游,想到什么写什么,关于父亲的,关于自己的,关于自己和父亲的,到最后合上书,一幅清晰地画面才慢慢地出现了。

个体的苦难是全人类的悲剧。畸形扭曲的父女关系,自溺而又坚强的少女时代。憎恨与怜悯。英勇与顽强。残忍、暴力、沉默。恐惧、反抗、怯懦、渴望。

虽然根据这本书的简介来看,是关于父亲的一本书,但是父亲是缄默的,所以沉默的部分是一片空白。书里写了很多关于作者自己的,未成年时候的经历。这一家人,把所有苦难都经历了。我一边读,一边安慰自己,好在作者后来活了,而且应该还活得不错(成为获奖作家等)。

Luisper: 比起《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大,这部《暗影中的人》更小,书里有双重父权压迫:身为女儿对那个沉默、阴暗、暴力、偏执父亲的恐惧和反抗;身为女性对那个极端、不自由、荒谬、冷硬时代的不安和游离。 这本书是把一个懦弱胆怯的娜塔莎从那个已功成名就的大人物身上剥出来,再捧给读者观看。有重度洁癖的父亲残破狼狈地瘫在污渍为开端,以墓园苍白寂静的天空结束。 她身上开了个大洞,我们透过那个洞去窥视这个女孩的内心。没有春暖花开、和解、释然,只是生命随行至此,自有它的出路。

晓林子悦:

她的语言绵织潺缓,每当我觉得密不透风的深深压抑之时,就稍稍得到了停歇,娜塔莎的思绪又飘落到了另一处记忆之场,叙述跟随她的思绪而流转,这种时时在场又时时离场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卓越的文本控制能力,写作技巧和修辞也是本书动人之处。

开花的扁桃树:

娜塔莎的故事和她父亲的故事交替出现。这虽然是关于父亲的书,父亲的生平却寥寥无几,就像斯捷潘诺娃在《记忆记忆》中写到的:“耐人寻味的是,祖父母辈的很大一部分努力恰恰是为了避免引人注目,为了变成透明人,隐身于家庭琐碎之中,与充满宏大叙事、动辄数百万人口误差的大历史保持距离。”

其他人的短评:

父亲始终是暗影中的人,我无数次试图走进这片黑暗,却最终败给了严丝合缝的缄默。巨大苦难中支撑生存的人们习惯缄默。 我为躺在棺材里的他拍了几张照片,试图记录下些什么,然而,一周后,当我取回冲洗好的照片,上面什么都没有。一片空白。

或许出于对父亲的畏惧,娜塔莎默许了父亲的“一片空白”

珠玉在前,父亲近九旬的人生显得相对更加疑云重重,但那种追索带来的历史厚重感、情感细腻度和阅读体验稍逊于上本。又间错有作者的境况,使得这个“父亲篇”显得有些疏散。不过上述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以本书所欲体现的那个时代这个人群所面临的窘迫而逼仄的境遇、无边的“沉默”、集体的“失语症”来解释。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为母亲树立了文学纪念碑,《暗影中的人》则为父亲拍了一张空白的照片,也再一次将自己拉回那个狂暴的、噤声的、时间睡着了的黑暗年代。战时,他是东方劳工,战后,他成为流离失所者,娜塔莎自己则是战后一代,是无尽压抑与沉默的苦难的女儿。这次没有宏大的背景,有的只是私人的日常:没有天日的生活、扭曲的父女关系,以及似乎永远静止了的时间。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