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关系都一样,多了解才能更理解。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问题》一书中提到:父母坦言家庭中的困难(而非抱怨),说出自己情绪低落的原因,能让孩子摆脱家庭氛围的沉重感,减少未知带来的恐惧。
小时候父母吵架,我就会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学习不好,没让父母满意,会觉得要是没有我就好了。所以会有罪魁祸首的自责内疚感。
我们不妨多向孩子、父母谈论自己的经历,谈论自己的困难,谈论自己消极的情绪,暴露一些自己的伤疤,能创造更多亲密感。
比如说我过去就非常不理解父母总是吃剩饭和剩菜,总是在家里堆一大堆破烂,什么都不舍得扔,总是囤积很多塑料袋。
现在知道他们生于饥荒年代,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能吃上土豆,红薯都是上等的,而且妈妈说:你不理解做饭人的辛苦,做少了,就得有一个人挨饿,那让谁不吃呢?
囤积东西的原因,是后来我搬家了才知道。很多东西没有什么用,也很旧很破,但它陪伴了我们很久,带给我们很多回忆。
我的小衣服、家里的小物件也见证了父母的青春,见证了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确实是舍不得扔的。
囤积塑料袋是因为老人连买菜都要砍价砍上几毛,买个塑料袋对他们来说就很奢侈了,不过我在网上买了一大堆垃圾袋(老妈觉得不用就浪费了),老妈屯塑料袋的毛病治好了一大半。
多了解,才能更理解。
父母表现得太“坚强”,往往会在亲密的亲子关系上打上距离感的烙印。
适当地“示弱”,说出我们的想法,多沟通,多了解,才能增进信任与理解,拉近与孩子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