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当前位置: “芒种”时节收麦子 > 正文

“芒种”时节收麦子

专题: 散文 简友广场 最后的老物件 乡村回忆
作者:清泉明月T_T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6-06 17:44:33  阅读:132   网上投稿

      今天是“芒种”,提起芒种,记忆里是这样的:头上毒辣的日头炙烤着大地,一家人排成一排你追我赶挥舞着镰刀、弓着腰割麦、挥汗如雨,孩子和老人戴着斗笠在割过的麦田里拾麦穗,小贩在推着自行车地头上叫卖冰棍,蝉在树上“吱吱”的或者“仫嘤仫嘤”的叫着,给炎热的麦季平添了许多焦躁。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农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主要对应着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我的家乡的农业生产,就十分契合二十四节气。而芒种,留下的记忆更加深刻,可以刻到骨子里的那种。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小学和初中时代,在学校的假期里,没有所谓的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假期,除了暑假和寒假,中秋一定会放假的,然后,还有两个重要的假期,是农村学校必须有的一个是“麦假”,另一个是“秋假”,都是农村最忙碌的季节。而农村孩子,不管小学还是初中,都是半大孩子了,年龄大的可以帮大人割麦子、拉碌碡、拉车犁,干大人能干的活,小的可以拾麦穗、点玉米种、给地瓜秧培土等等,农忙时刻,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那时的农村学校,很多“社办”老师教课,家属都是种地的,如果不放假,在讲台上也是心神不宁的。

      麦假哪天放,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根据麦熟的情况而定,长短一般是两周。虽然说芒种到来,意味着麦子熟了,其实也不是这么简单的,因为有时雨水好,或者气温升得慢,麦季就会晚来几天,反之则早来几天。

      眼看着麦子就要熟了,各家各户就要为度过麦季作准备工作。首先食物要备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男人们去集市上多买一些咸鱼虾皮,妇女们则加班加点的烙煎饼,咸鱼虾皮加上自家腌制的疙瘩芥菜,比较容易携带,煎饼能放在好长时间,这些食物可以带到打麦场上吃。再就是整理好推车和绳索,把镰刀磨的锋利好用,这是收割麦子必不可少的工具。还有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就是“摁麦场”,将一块离家较近、大小适中的麦地里的麦子连根拔起,耧平整了用水泼一下,再撒上麦糠,然后用碌碡一圈一圈的碾压,放麦糠的目的,是防止麦场开裂,等压实的麦场晒干了,就可以把割好的麦子用手推车推到麦场里,再进行割麦穗、晾晒、碾压、扬场的一道道工序,后来慢慢的,工艺有改进,人拉碌碡变成驴拉或者牛拉,再后来是小型拖拉机碾压,这些都还需要扬场,将麦糠与麦粒借助风的力量分离,分离之后将麦粒晾晒干燥就可以放入大缸封口了。老家属于丘陵山地,每家每户的麦地不是一整块的,往往分散在好几处,各个地块麦子的成熟时间不一样,收割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所有往往割麦子和种地交替进行,整个收割和种植,十天半个月是常事,遇到阴雨天,时间会更长。


      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总是给人以可喜的变化,麦子的产量一年一年的增加,水饺、面条、馒头、大饼等小麦粉做成的主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收割麦子的工具也在不断的改进。不知是哪一年,村里出现了脱粒机,整捆的麦子塞进脱粒机里,出来的是分离开的麦粒和麦糠,再也不用割麦穗、用碌碡一圈圈的碾压了,也不用看着风向扬场了,虽然脱粒机数量不多,而且只能在麦场上规定着使用,需要人工送麦秸,还要按时间收费,但是大家都排队等候,谁家缺劳力了,紧挨着的下一家会主动的上前帮忙,古老的土地第一次迎来了半机械化的变革,即使比起大洋彼岸的大农场微不足道,但用了几千年的碌碡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七十年代小学课本里“叉扒扫帚扬场锨”对麦场农具的概括,从此失去了意义,祖先们谁会想到有这样的变化呢?

   

    如果说脱粒机的出现,是对收麦子工具的一场革命,那么后来联合收割机的出现,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们连麦场都不用了,只需要拿着袋子在地头上,等着收割机完成作业装麦粒就行了,本来需要半个月的麦季,半天就完成了。

      出现脱粒机的时候,我初中毕业了,高中没有了麦假,我已经很难在麦场上帮到父亲打麦子了,等到联合收割机出现,我已经工作了,老家的土地,也已经改种经济效益更好的生姜了,然而,收麦子打麦场,那种艰苦的体力劳动,父母日复一日的操劳,那种汗流浃背、灰头土脸、负重前行的印象,永远挥之不去。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