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被创造了除了,而社会性死亡便是曾经火遍全网的一个词语,我们从表层意思上来看这个词语也不难理解,然而社会性死亡到底是什么梗,如何缓解社死,你又知道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性死亡,指在公众场合出丑,因过于尴尬想钻进地缝逃避。该词出自托马斯·林奇的书《殡葬人手记》中的一段对死亡种类的描写。现在用于表示自己面子全部丢光,类似于“公开处刑”。
以上 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
从社会学中对死亡的社会性确认,到对“尴尬场面”的戏谑,再到形容社交媒体舆论下热点事件当事人的生活状态,甚至逐渐与“网络暴力”相挂钩,不到一年时间,“社会性死亡”一词的含义已经经历了数次转变。
关于如何避免社会性死亡,我能想到两种方法。(当然不全面,还有心理角度就先不考虑了)
一种方式就是要叠防御,也就是“因为怕尴尬就全点了脸皮”,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防高血厚的人对社死并不在意,他们敢到相亲会上扯皮,敢到海底捞蹦迪,出了洋相,大家就多了一个唠嗑的话题,社会性秽土转生就是真实存在的超能力。
但这样的能力是多数人不具备的,这种人本身就不是社死的主要人群。要是会重生,我也不怕死。
还有一种方法则是我个人实践多年的,就是万事小心,不要装逼、不要浪,最好就不要出门,不要见人,不要说话,离现代社会远远的。
前一种方法规避的是死亡,而我这种方法规避的是社会。躺平了,就不会被击倒。没有社会,也就不会社死。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因噎废食吗?错!噎到就已经是社死了,这就是单纯的废食。
内向从小就是我的标签,我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自己就是一个内向的人的设定。它不是负担,有时候反而是我的一个护身符,能够解决很多的麻烦事。
不知道是内向的性格导致这种习惯,还是这种习惯逐渐塑造了我的性格。总之,当我遇到不舒服的事情或者不想做的事情总会用沉默去解决问题,人称社交恐惧症。
当然每个人对待社会性死亡的看法不同,有的人仅仅只是因为手机屏保被人看到而看到社死,有些人却会觉得简单平凡。
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的敏感性提高了…
又或许是社会容忍性下降了…
总之人在社会中,难免不经历社会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