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
时间的“一维性”总是让人感叹的,也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
面对时间而沉思“自我”,“无悔”多少都带有“自欺”的性质。然而,黑格尔哲学讲,“自欺”正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结构”。没有“自欺”,也就没有“自我意识”——反思了。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特别的“秘密”。
以此看来,若是在过去的时间里有“自欺”,今后的时间里“非自欺”——“不自欺”,就要给时间,特别是今后的时间一个另外的定义:改变自我的时间。如此,“逝者如斯夫”的后话“不舍昼夜”才有了“实践理性”,才能是真实的现实的自我改变作为。
人在“觉悟”之后,特别是在“觉悟了时间”以后,确实有两种作为,一种是“逝者如斯夫”后“空悲切”,似乎是什么都不能“改变”了。另一种是“逝者如斯夫”后的“不舍昼夜”——非改变自我不可,只要人还“站立着”。
把时间中的每一分钟都变成“改变自我的时间”,这就是真实的“不舍昼夜”。
想到此,就不再去想了,只是做,每一个下一分钟都比每一个上一分钟做得更好!如此,还能有“自欺”吗?
黑格尔为什么说“自欺”是“自我意识的结构”?很简单,也很微妙,即是:当个人意识到“自欺”之后,还能再“自欺”吗?不是开启了“非自欺”的奋斗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