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2022]《我们为何无聊》作者: [加]詹姆斯·丹克特 / [加]约翰·D.伊斯特伍德

专题: 读书 想法 简友广场 朋朋精选
作者:刘书朋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5-15 17:36:03  阅读:134   网上投稿

。。原作名: Out of My Skull : The Psychology of Boredom

。。ISBN: 9787544789585

。。内容简介 。。

我们可能误会无聊太久了——

“人类的优势就在于无聊。”

《卫报》年度新知图书

-

无聊几乎无处不在,但在某些时刻变得尤其危险;没有人能免受其害,只是一些人遭受更多。“无聊的人被一种欲望所折磨,却不知道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是什么。”《我们为何无聊》从心理学出发,解剖无聊,而后解决无聊。

-

无聊是什么?怠惰、茫然,还是焦躁、不安?

是哪些外部和内部因素让我们感到无聊?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无聊倾向和体重超重、抑郁、犯罪之间有没有关系?

-

无聊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吗?

如果说无聊是一个信号,那么它在提醒我们什么?

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反应,才能不掉进恶性循环?

-

从无聊的历史和含义,到无聊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再到无聊的成因与机制、无聊的反义词和流行化,本书为我们提供关于无聊的科学认知,然后给出无聊的解法。

在渐趋短平快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与短视频并非驱散无聊的解药,相反,它们更容易让我们困在一个永不停歇的仓鼠轮中。无聊是对意义、投入感和能动性的召唤,如何回应这一召唤,才是良方所在。

从正确认识外部环境与内部动机,到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创造意义、建立心流,本书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温和而不说教,带我们科学应对无聊。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詹姆斯·丹克特(James Danckert),心理学家,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曾获选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首席科学家、加拿大滑铁卢地区“四十岁以下四十人”。在大学攻读临床神经心理学时,丹克特观察到,自己的兄长在发生车祸导致脑损伤后,相比之前更容易感到无聊,这激发了他对无聊的研究兴趣。此后,他创办了丹克特实验室,专研无聊及心智模型,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重大突破。

约翰·D. 伊斯特伍德(John D. Eastwood),临床心理学家,约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学以及情绪与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曾获加拿大安大略心理学协会哈维·布鲁克奖、加拿大总理卓越研究奖。

【译者简介】

袁铭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博士在读。科普组织“神经现实”的成员。


。。短评。。

#
解决了部分很多年的疑惑,易感无聊人的指南,以前自测抑郁双相但总差点意思,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就好了!确实,冥想是有好处。

#

作者在一本正经的研究无聊,叙述逻辑很科研,我喜欢。

#

当我们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当我们想要做点什么,但又不想去做手头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时,无聊就会找上门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怠惰或者萎靡不振的感觉。抑或与此相反,是一种“坐立难安”的感觉,焦躁地想做一件事,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虽然无聊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但我们都曾体会过它。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到它,并去理解它。在我们看来,无聊状态很让人着迷,也许(仅仅是也许),它还有它的好处。

数年来,无数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都探讨过无聊这一课题。然而,尽管无聊无处不在,但迄今为止,它在科学领域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本书试图改变这一趋势。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可以为研究无聊这一人类经验提供思路。作为心理学家,我们的专业领域涵盖神经科学和临床心理学,在过去十五年里,我们一直在发表有关无聊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无聊做出了一套阐释,这套阐释强调两个关键概念,即投入(engagement)和能动性(agency)。我们的研究路径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研究无聊。这种路径所具备的优势是,它能够解释众多不同的科研发现。

但是,我们虽然确信无聊对你而言意味着某种信息,却并不会贸然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无聊本身也并不能告诉你该怎么做。在某种意义上,你只能靠你自己。这正是无聊带来的关键信息之一,进一步说,这也是本书的一个核心主题。作为人类,我们需要与世界建立自主的、有效的联结。我们需要投入,需要从精神上投入,表达自己的渴望,将我们的技能和天赋付诸实践。简而言之,我们需要能动性。若这个需求被满足,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若这个需求受阻,我们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漫无目的。

在这一点上,无聊揭示了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有一种强烈的需要,想要跟周遭世界建立密切的联结。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许多东西可以替代真正的投入,它们可能很诱人,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击退无聊。但是,这种短暂的安慰从不长久,无聊会卷土重来。之后,要不要拥抱能动性,就看我们自己了。

无聊是个难以把握的课题,它的触角伸展到人类研究的广泛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点使它如此令人着迷,但也是这一点让它如此折磨人。在刘易斯 · 卡罗尔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一书中,矮胖子和爱丽丝之间曾有一段对话,我们来听一听。矮胖子“轻蔑地”断言道:“我用一个词的时候,它的意思只代表我想要的那个意思,不多也不少。”爱丽丝言之有理地回复:“问题是你怎么能造出一些词,它可以包含许多不同的意思呢?”

爱丽丝和矮胖子的沟通失败正是如今许多对无聊的研究的爱丽丝和矮胖子的沟通失败正是如今许多对无聊的研究的象征。虽然我们认为,关于无聊并不存在正确或不正确的定义,但我们相信更准确一些是有必要的。

在本书中,我们致力于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界定这个难以捉摸的主题,因为我们认为无聊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经验。我们还试图为这个分散破碎的领域提供一个组织框架。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广大读者和学者讨论交流的共同出发点。

我们以一个问题开始我们的旅程:“什么是无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很了解无聊这种最日常的体验,但要给无聊下定义,那就难了。我们探索得越深入,无聊就越是神秘有趣。接下来,我们会问另一个问题:“无聊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进化的力量将我们塑造成了会被这样一种负面体验所影响的生物?我们将会看到,感到无聊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是有益的。当无聊袭来时,我们不必害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无聊。

接着,我们关注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无聊?”答案并不简单。无聊,就像美一样,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让甲感到欢愉的事可能对乙来说无聊透顶。然而,有一些关键因素存在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这些因素增加了我们被无聊压垮的风险。进而我们研究,无聊是怎样发挥影响,使我们切断与他人的联系,脱离我们创造意义和找寻目的的根本需求。接下来,我们仔细思考无聊的反面是什么,这会加深我们对这一体验的理解,并为找到应对无聊的最佳策略铺平道路。

无聊是对行动的召唤,它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更加投入。它将我们推向有意义的、令人满足的行动。它迫使你问出那个重要的问题:“我该怎么办?”本书并不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部指南,帮助你更透彻地理解无聊的含义。

#

沙文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包括对外人采取攻击性立场,这种观念可以说是当今世界许多苦难的根源。而无聊可能是这种破坏性社会现象的原因之一。与那些不无聊的人相比,在实验室里被逼得很无聊的人对自己文化的名称和符号表达了更积极的态度。他们还对他们不认同的人(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给予更严厉的惩罚,对来自自己文化的人给予更宽松的惩罚。看来,无聊可以驱使人们重新获得意义感,进而引起行为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指向强烈的身份象征。

无聊也可能将我们的政治观点推向极端。当自认为是左翼/自由派和右翼/保守派的大学生被要求完成一项无聊的任务时,他们随后对自己的评价体现出,与没有进行无聊任务的同类人相比,他们在政治光谱上更加极端。无聊本身并不会使人们变得更加右翼或左翼。强烈的、不妥协的身份认同感当然能提供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并有助于抑制无聊。我们并不是说,政治世界日益两极化主要是由无聊的流行病造成的。但是,无聊和想要在部落认同中找到意义的尝试可能确实是故事的一部分。

确立意义的动力使得无聊成为部落主义的加速器,至少在政治极端主义和对“他者”的诋毁方面是如此。更糟糕的是,我们知道,经常感到无聊的人也更有可能在满世界寻找意义时崇拜英雄,被英雄所鼓动。在世界范围内,任何时刻都有许多人感到无聊。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可能会急于寻找答案。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的领袖,一个将人们分为“我们”和“他们”的领袖,可能会获得忠实的追随者,尽管他(这种领袖通常是男性)有明显的缺点。由此,人群在政治和世界观上向着越来越极端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领袖赋予了这群人以人生的意义,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意义。不幸的是,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都充斥着这样可怕的情景。神学家奈尔斯·F.S.费尔(Nels F. S. Ferre)敏锐地指出:“一个在生活中没有真正的满足感的人是不想要和平的。人们追求战争是为了逃避无意义和无聊,为了摆脱恐惧和沮丧。”

事实上,最近的一项社会学分析表明,仅仅追求和平是短视的做法。想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我们必须确保人们能够主导自己的生活并找到意义。否则,无聊就会大行其道,催生对暴力的迷恋和对战争的歌颂。显然,无聊本身并不足以引发战争,但它可能为侵略行为创造条件、提供许可。当无聊时,我们会四处寻找能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为国王和国家而战,把各种社会弊端归咎于移民,或者加入那些诋毁他者的明确的团体,这些都是可行选项之一。无聊不是法官和陪审团,它无法警告我们,这些方案可能在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可能有灾难性的结果。

#

弗朗索瓦·威梅尔斯菲尔德(Françoise Wemelsfelder)是苏格兰农业学院的科学家,他始终认为,动物也会感到无聊。在他看来,圈养动物所处的封闭空间是罪魁祸首。有限的空间显然也使得动物可以选择的行为变得极为有限。它们只剩下一些模式化的行为可做,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们不能体现动物在野外生活时的通常所为。正如我们将在整本书中所讨论的那样,作为人,我们感到无聊时,实际上同样是面临对我们的能动性的挑战,换句话说,我们感到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受到挑战,或某种形式的限制。 但我们怎么确定动物是真的体验到了无聊,而不是别的东西呢?圭尔夫大学的丽贝卡·马尔(Rebecca Meagher)和乔治娅·梅森(Georgia Mason)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究如何区分人工饲养的黑水貂的几种情绪——快感缺乏、冷漠和无聊。快感缺乏是指无法体会到快乐,在人类身上,它与抑郁症有联系。冷漠被认为有别于无聊,因为它表现为缺乏兴趣,且无意改变现状。相反,无聊的特征则是一种想要做些什么的强烈愿望。换言之,快感缺乏的人感受不到愉悦,冷漠的人漠不关心,无聊的人则渴望投入什么。当然,问题在于,我们没法儿让一只动物直接告诉我们它什么时候觉得无聊(或者冷漠、快感缺乏)。但是我们可以研究动物面对新刺激时的行为,这正是丽贝卡·马尔和乔治娅·梅森所做的。 马尔和梅森测试了两组水貂,一组饲养在条件贫乏的笼子里,另一组则饲养在条件丰富的笼子里,允许进行更为多样和探索性的活动。研究人员分别给两组水貂展示了三类新刺激——厌恶刺激(捕食者的气味)、奖励刺激(移动的牙刷,相当于猫咪眼中的激光笔),以及模糊刺激(塑料瓶),同时记录了水貂接触新刺激的时间、时长和次数。这个实验背后的逻辑是,冷漠的动物会逐渐失去对所有新刺激的兴趣。相反,快感缺乏的动物只会对奖励刺激失去兴趣,因为此类动物无法感到快乐,所以不会主动靠近通常来说能够引起愉悦或积极反馈的物体。对无聊的动物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研究人员认为,无聊的动物会无差别地接触所有刺激。换言之,如果一只生活在条件贫乏的笼子里的水貂感到无聊,那么任何新刺激都可以满足这只水貂参与世界的需要。 条件贫乏的笼子里的水貂会更快地接触所有类型的刺激——包括捕食者的气味!这么看来,这些水貂并非抑郁或者兴趣缺失,它们极为渴望刺激,这显然是无聊的表现。研究人员也观察了补偿性行为,即水貂吃了多少食物。条件贫乏的笼子里的水貂比条件丰富的笼子里的水貂吃得更多。人类也会通过吃来弥补无聊的空虚。即使我们不用无聊这个词来描绘水貂,这项研究也表明,饲养在贫乏环境中的动物会对新的行为或刺激非常敏感。 当然,所有这些结论仅适用于圈养动物。野生动物也会感到无聊吗?也许会,但这种无聊只会持续非常短的时间。在没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下,动物能自由决定它们的行动。而圈养动物注定只能过单调的生活,它们被囚禁着,无法体验在野外通常会进行的一切自由活动。 所以,对人类和动物来说,重点都在于,我们必须拥有自主决定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到世界中,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自由选择。仅仅是眼花缭乱的选择和激励并不够。实际上,过多的选择和持续的刺激都会超出我们的控制,这种感觉一点都不舒服,更像是焦虑,甚至是狂躁。选择是关键的。要做出选择,我们必须认定一项活动比另一项更重要或更能使我们满足。而研究表明,动物与人类一样,也会区分不同活动的重要程度。如果它们更看重表达自我的自由,那么它们必将被无聊所困。所以,圈养动物的无聊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技能和环境的不匹配,它们本可以在野外自由施展自己的生存技能,而现在却被环境所限制。如果我们所处的环境阻止我们充分表达我们是谁(或我们能做什么),无聊便产生了,动物和人类都是如此。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