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随想    童年的记忆(续一)

乡音:《杨    家    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杨家集,现称杨集,乡镇驻地,也是一个古老重镇。

      解放战争时期,属称郯六区;五十年代称谓墨河区,文革时期被称为杨集公社;七十年代末改称为杨集乡;九二年撤乡设镇,现称杨集镇至今。

      她是山东省最南端,临沂革命老区,郯城县最南部的一个乡镇,地处鲁南苏北交汇处。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人杰地灵,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盛产三大辣(辣椒、大蒜、姜),还有小表、大豆、稻谷、玉米,誉满大江南北。此地方圆集市密集,生意兴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海纳百川,商贾云集。

      杨集全乡镇统辖四十六个自然村,八十年代前分有六个管理区(俗称小公社,也称为工作区)。后改为八个管理区(称八大军区),杨集属于乡镇驻地,南北走向,长两公里之多,正中一条东西排水沟,沟上青砖砌桥,方便南北街道通行。依排水沟为界,一分为二,为两个村级组织,即杨南村和杨北村。街道两旁店铺商行,供销饭店,工商税务,行政管理,水利农机站,供电银行医院,公安学校釆购站,种子兽医收购站。昔日每月(农历)逢二、七赶大集,每年二月二、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古会三天。十里八乡赶庙会,街上估计有亲戚要来,都提前预备菜饭,好生款待。百八十里的生意人,头两三天就开始动身前往,一路赶着集,住店歇脚(那时赶集上店无论远近都是徒步行走)。头天下午必须赶到驻地,住店落脚,吃罢晚饭,去逢会出摊的区域,占位压摊,晚了就被其他人先占了(当然,时间久了,都有约定,知道逢会必来,有些亲朋好友都会提前替货主客商占地盘)。

      挑担子赶集或者赶大会的,卖瓜的卖菜的,卖盆的卖罐的,卖鸡的卖蛋的,卖针的卖线的,耍把式卖艺的,说书的提串的,跑马的唱戏的,胡椒辣汤卖饭的,糯米粽子热豆腐,应有尽有。

      那个时候也有来凑热闹的,各个乡镇集市、庙会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老荣---就是梁上君子,有时来自各地的好几伙。来后头目得先拜见集头(庄头),临走时也得辞行。有的人丢失了什么东西,失主知道底细的,立马找到集头,说明丢失的物品或钱财,数量及所在丢失的区域方位。接近罢集,来的那几伙人的头头向集头辞行,集头便将在某方位丢失的物品或钱财的数量和特征说给头头,基本上会完璧归赵,物归原主的。假如是路过作业的,不拜集头,那就不好说了。(当然,这只是个案,凡丢失财物的,大都无头绪寻找,只有自认倒霉,不了了之。)

      杨集正南方向,约五公里处,一条东西河为界,河北岸属山东省郯城县,河南岸隶属江苏省管辖范围,东南十五公里是江苏省新沂市(原新沂县);西南十五公里是江苏省邳州市(原邳县);正处两省三县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两省,抬腿入三县”

      一条陇海铁路线贯穿东西,东启连云港,西达徐州至中转站郑州,曾是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的东大门。当时连同陇海铁路在内以南属敌战区,铁路线以北五公里的地区都住着解放军。

      杨集原称墨河,北邻归昌乡(7.5公里,原称白河);东邻红花乡(9公里,红花埠,再向东就是南北七百里〈实际只有三四百里〉一望无际,起伏连绵的山峦---马陵山,更是古代孙庞斗智的马陵道古战场所在地);西邻涝沟管理区(九十年代初,化为花园乡人民政府管辖至今),村东一条南北方向的河流,名曰白马河,据说是从前有人在京为官,为使回乡省亲或其它方便,一夜间开挖的河道。

      关于杨集人文景观,及周边有趣的故事,容在下日后娓娓道来。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