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读书
前言
这个月没写什么文,最近又细读了一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总觉想写点什么,但又觉得不知如何写起,想了很久做了个决定,今天开始从习惯一到习惯七(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分七篇来谈谈自己对七个习惯的理解和想法。今天写第一个积极主动,关于“积极主动”先问几个问题:
1.自己理解的积极主动是什么样子的?
2.平时自己的情绪稳定吗?天气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吗?
3.生活中自己的情绪会被其他人的言行举止左右吗?
4.当重大事情(公司裁员,疫情爆发)发生的时候自己会焦虑吗?
5.会不会说出类似的话,如:
这个事情不是我能控制的。
我也不想这样。
我是没办法的。
如果……就……。
正文
生活是一本书,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
---贝丝·蒙德·康尼
记得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校迁入新校区。新建的机房面积是原来的好几倍,要招学生做机房管理员,没有工资,只有一点,就是可以免费上网,对我们没有电脑的人来说天大的好消息。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我,肯定是不会放过这种机会,于是跟去参加了笔试和面试。当时大一,专业知识其实掌握不多,考题都是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组成原理等专业课程里面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我也一样。
公告后发现我没有被录取,第二天我去找管理员,问他我为什么被刷下来了。他给我说人多,大家答的都不好,最后随机抽的。我说我是计算机专业的,很想获得这次机会,也会努力把这份工作做好的。在我诚恳地请求下,最后他多加了我一个名额。
这件事后,我深深地感到,所有的事情,只要自己不放弃,就还有机会。
零八年大学毕业,赶上经济危机,我一个大专生(后来读的专升本)找程序开发的工作,那是相当困难,简历投出去基本没有人看的。
有一次在论坛瞎逛,看到一个hr留的qq号,于是就加了她好友,然后问她招不招人,她说招的,但是如果是大专学历就只招非常优秀的内推人员,于是没事就跟她聊几句,几天后,跟她说我们聊那么久了,也算熟悉了,你内推我吧,不会给你丢人,她信了我,给了我一次面试机会。
我去面试的那天,公司一共来了18个人,大家一起坐在大会议室里,填完个人履历后做笔试,然后面试。
面试结束后,hr留下了我和另外一个应试者,然后让我们回去准备一下,下周一来上班。入职一周后才知到他也是大专学历。再后来有一次吃饭的时候组长对我们说起,那次除了我们两个大专生外,还有两个硕士生,暗想自己被留下来是何其的幸运。
这次找工作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让我走上了自己喜欢的软件开发职业道路,个人觉得这份经历是积极主动的最好案例,也认为是“积极主动”的最佳诠释。
当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一个习惯后才发现,我个人理解地“积极主动”没错,但有点狭隘。它里面说,任何时候从刺激到回应的过程中人们都有选择的自由。
就是说哪怕下一秒被砍头,前一秒一样可以可以自由选择,可以选择高傲的长笑,也可选择悲怜地哭啼。
这种选择的自由包含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即: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
积极主动模式
这四种天赋有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人类有思考能力,想象力,辨明是非的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这表明人类不但从刺激到回应中有选择的自由,而且还能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
比如一条毒蛇咬了你,你手里有一把刀,你是去追毒蛇,还是用刀割开伤口排出毒素。不管你追蛇还是排毒,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结果的正确与否跟我们脑中思维地图和个人价值观(也就是品德)有关系。
很小的时候,记得村里的人说,蛇咬了你,你找到蛇咬它一口,自己的伤口就好了。首先,这种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形成的思维逻辑就是错误的,没有根据的;其次,这里不是好品德的体现,而反应的是仇视、报复的心理,所以这种选择的结果可能导致自己中毒更深,甚至丧命。
前面说的刺激,更多的我们每个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1年低“双减”政策的来临,预示着教培时代的结束,对教育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而教育行业领头羊新东方面临的是家长的退费、近4万教师的裁员、将近1500个教学点要退租等巨大压力,俞敏洪表示退还所有学生的学费,并且支付所有离职员工的工资,还将近八万套崭新的课桌椅捐给了山区。媒体评论跟其他“欠薪”、“跑路”对比,新东方算是时代终结时的华丽转身了。
不埋怨时代,不抱怨社会,积极主动去做自己坚持的事情,几年之后俞敏洪还在,新东方还在,只是换了另外一个行业。
跟社会环境刺激相比,自然社会影响的就更多了。比如,小到下雨了心情的变糟,大到地震海啸对家园摧毁后的悲痛,我们都可以选择更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因为环境的刺激过程中做出何种回应,我们是有做选择的自由的。
前面说的每个人接收到的刺激信息更多的是我们不能改变的,而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我们能改变的。比如,饿了我们就吃饭,身体胖了我们就减肥,身体不好就锻炼,知识缺乏就学习。
我们把外界刺激的信息中我们不能改变的叫关注圈,我们能改变的叫影响圈。如下图:
关注圈和影响圈
一个人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可以从他的关注焦点得出,如果关注焦点在影响圈,那么他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不断学习改进,自己掌控的事情越来越多,这样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大。反之,如果关注焦点在关注圈,那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情绪不稳定,消极被动,这样影响圈会越来越小,掌控的事情也越来越少。如下图:
关注焦点
焦点在影响圈的人,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从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焦点在关注圈的人,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常说的玻璃心的人大多都是这类型的。比如,领导说他做的不好就受不了,因为公司某个人而干不下去了。
情绪的变化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同时由于经常关注外在事和物,把焦点放在了关注圈。当面临问题的时候,不会从自身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的原因归咎于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他们经常会用“如果……就……”这种口头禅来说明问题的发生是外界条件引起的。
这里说的问题,根据我们能否控制,大致分为三种,即:直接控制的问题,间接控制的问题,不能控制的问题。
积极主动的人遇到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问题,都是从影响圈着手加以解决。直接控制的根据七个习惯中的的前三个习惯解决,间接控制的可以用习惯四、五、六协作来解决,不能控制的问题要坦然接受,不抱怨环境和他人。
埃莉诺·罗斯福曾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圣雄甘地(Gandhi)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
当下疫情又起,各个企业在生存压力下,沉重地前行。面对封控隔离的焦虑,企业降薪、甚至裁员的恐慌情绪,我们应该极主动面对这一切,不被环境影响,不被他人左右,把关注焦点放在影响圈内,做一个自我掌控的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