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林徽因传》:对待事业的执着与付出

专题: 读书 简友广场
作者:心_9e8e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4-27 17:36:08  阅读:157   网上投稿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林徽因对待建筑事业的执着与付出。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林徽因为了追逐建筑梦想,远赴美国学习建筑专业的曲折经历。

1. 到国外学习建筑

英国伦敦是林徽因的建筑梦起飞的地方。当时,她随父亲旅居在伦敦。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经常带林徽因去户外写生、临摹中世纪建筑,给林徽因讲述一些建筑知识。

在女房东的影响下,林徽因领悟到建筑也是一门艺术,是凝固的音乐。她由此爱上了建筑,立志将来要当一名建筑师。

回国后,林徽因告诉梁思成自己的梦想。当时,梁思成对建筑还一无所知。听了林徽因的讲解,擅长绘画的梁思成,也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林徽因、梁思成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梁思成如愿进入了建筑系学习。

但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当时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进入美术系。恰好美术系和建筑系同属美术学院,林徽因得以便利,选修了建筑学课程。

建筑系的课程十分繁重,学生必须反复研习,复杂且古板枯燥的古典绘画技巧,还有大量的作业。除此之外,林徽因还必须完成美术系所要求的课程,学业压力非常大。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林徽因在学业方面的优秀表现。宾大建筑系的老师评价她的作业“无懈可击”。她提前学完了美术系的所有课程,而且修学了建筑专业的几乎全部课程,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使得建筑系的老师对她刮目相看,聘请她担任建筑设计教师助理。

1927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梁思成取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林徽因取得了美术系学士学位。同年9月,梁思成又到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林徽因进入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之后,他们的爱情也水到渠成。1928年3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

这对热爱建筑的新婚燕尔,将蜜月旅行与考察欧洲的古建筑,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段旅行,也是他们学习西方建筑史之后的,第一次见习之旅。

之后,他们返回祖国,创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建筑系,为中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1928年8月,梁思成与林徽因结束了欧洲旅行考察,回到了祖国。

此前,他们已经接受了东北大学的聘请,夫妇二人便赶去沈阳任教。

这一年,东北大学正在筹划创建建筑系,准备为国家培养专业的建筑人才。创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建筑系的重担,就这样落到了年轻的林徽因夫妇身上。

建筑系初建时,一共40多名学生,只有他们两个老师,大小事务均要操心,工作繁忙而艰辛。

在教学方式上,他们创造性地把建筑学、美学、历史等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将中西方知识结合起来,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中国式建筑标准审美的建筑师。

林徽因负责讲授美术课和建筑设计,后来又开设了“专业英语”。她上课引经据典,妙趣横生,深受学生的喜爱。

但沈阳天气寒冷,林徽因的身体本来就瘦弱,她的肺病反复发作。有好友形容她当时的样子“瘦得像猴子”,但她依然对工作保持着热忱。

当时,东北大学公开招标校徽,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的图案一举中标,并沿用至今。

“白山黑水”自此也成为东北大学的标志,甚至作为整个东北的象征。这是林徽因首次在东北大学展露了她的设计才能。

对于林徽因来说,在东北大学的三年,是她将所学所悟的建筑知识,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她和梁思成,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建筑学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建筑学教育的新纪元。

然而,这个生机勃勃的建筑系仅维系了3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沈阳,东北大学的教学无法继续开展。

此时,林徽因的肺病也越来越严重,他们只好离开沈阳到北平治疗。

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料到,这次的无奈之举,竟成了他们建筑事业的转折点。

3.考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返回北平后,中国营造学社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们进行古建筑研究,为将来撰写一本属于中国的建筑史做准备。这也正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心中所愿,他们欣然接受了邀请。

可是,当时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要完成这样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必须亲自去野外实地考察,掌握大量的一手实例和测绘资料。

接下来的十多年,林徽因夫妇便带领营造学社,踏上了漫漫古建筑考察之路。

林徽因在艰难的野外考察中,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被迫与跳蚤、饥饿和瘟疫为伍,她从不退缩。作为营造学社唯一的女性,大家闺秀出身的她,却比其他人更能吃苦。

从1931年至1937年,林徽因夫妇一行人,踏遍了全国15个省, 200多个县。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上,留有他们用标尺划过的痕迹。

而他们所做的这一切,为后来的古建筑研究,留下了一套科学完备的珍贵资料。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们开始南下半流亡的生活。中国营造学社,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学术著述上来。很多经典学术论著,均写于这段艰辛的岁月。

长期颠沛流离、穷困的生活,透支着林徽因的身体,她的肺病加重,又得不到有效地治疗。这使她瘦弱不堪,常卧于病榻上。

在战乱和病痛中,她仍然协助丈夫和营造学社的同事们,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整理他们多年的调查成果。

1943年11月,由梁思成主写的《中国建筑史》手稿问世,夫妻二人执泪盈眶、无比自豪。

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部建筑史,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研究,本国建筑史学问题的先河。

这本巨著也倾注了林徽因的心血。她几乎是躺在堆积如山的资料和文稿中,完成了书稿的补充、校对和润色工作。

从林徽因夫妇以及营造学社的同事身上,我们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一家终于结束了流亡生活,于1946年7月,返回了阔别十年的北平。

接着,林徽因夫妇又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筑事业中。

4.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建筑贡献

返回北平后,梁思成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林徽因协助丈夫,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成立和前期运转,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1949年后,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生命中的巨大创造力,再次燃放出璀璨的火焰。

她先后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纹饰浮雕设计。

为了挽救景泰蓝工艺,设计了以敦煌飞天为主题的景泰蓝图案,使景泰蓝工艺焕发出新的魅力。在亚太和平会议上,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

她也从过去,没有独立社会身份的“梁思成太太”,成为清华大学正式聘请的一级教授,又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

林徽因夫妇,在为新中国建筑事业忙碌的同时,也对未来首都北京的建设,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他们设想着,把北京城这座“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为当时全世界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来,使北京成为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留给后人。

可最终事与愿违。当时,“破旧立新”之风愈演愈烈,北京古城墙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破坏。

他们为了保护古城墙,四处游说奔走,提交了保护古城墙的详细改造方案。不断申明,古城墙的历史人文价值和建筑学价值。

可是,最终无法阻挡古城墙被铲除的命运。这座历经改朝换代,经历兵灾与炮火,得以完整幸存的北京古城墙,最终在和平建设中被当作封建余孽,彻底拆除了。

林徽因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眼睁睁地看着,这梦魇般的情景,除了感受锥心之痛,她还能如何呢? 就像对自己的疾病束手无策一样,她只能陷人深深的苦痛之中。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世,年仅51岁,倾世才华,至此陨落,令人无比惋惜。

5.全文回顾

好了,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全部讲完了。现在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本书。

在第一天,我们讲述了,林徽因的原生家庭让她拥有了卓越的才华和不凡的见识,也给她带来了伤害,形成了她敏感多情的性格。

第二天,我们讲述了,林徽因对待人生不同阶段的爱情,做出了理智的选择与放弃,最终收获了幸福。

第三天,我们讲述了,林徽因为了她最热爱的建筑事业,执着地付出,在中国的建筑史上,书写了华丽的篇章。

学习完本书,林徽因跌宕起伏的一生,犹如一幅精彩绝伦的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在感受她的魅力的同时,也对这位独立、有信念,倾其一生追求自己理想的女性,充满了钦佩。

那么,你心目中的魅力女性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呢?欢迎留言分享。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