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从喝茶散步到工作,读书,写字,在多数人的生活里,没有轰轰烈烈与平平淡淡的边界,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脚踏实地,没有生之无聊,死时激烈的大悲大喜,只有生活不断透出的欢喜和平实,并氤氲出一缕温暖的情味”。梁实秋先生最终著成了这本《我把活着欢喜过了》。
在这本书里,梁实秋从最简单的衣食住行开始,笑谈世间百态,于嬉笑怒骂间反映了作者心态,“也许生活不曾取悦与我们,但我们可以创造一种生活,并把它过成诗的样子。”
梁实秋的幽默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有着极其细微的观察力,体现了对生活的真知灼见。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的生活不曾取悦于我,所以我创造了一种生活。”
人们扎根于生活,从生活日常中吮吸到简单和平淡,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杂质都剔除干净,留下的就是生活本真的意味。就像冰心先生说得:“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者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一个人家的好朋友。”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忍受不了孤独,耐不住寂寞。甚至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歌词等等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描述了寂寞。比如:“猫狗比较聪明,可以提供感情给人类,无论合家欢或单身一族,多多少少都有消除寂寞的功能,就像爱情,有时我们以为很爱一个人,在苦与甜之中得到了快感,说穿了,最终也是为了自身的乐趣。”
人们也会用一些代表“寂寞”的象征来感受寂寞,比如夜晚,星空,下雨,孤灯等,从古至今都有种种关于“寂寞”心境的描述。
但在梁实秋看来,寂寞根本不是孤立的,空虚的贬义词,而是一种清福的享受。
比如自己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如果点上一支香的话,会看到一缕烟线袅袅上升,然后到达房顶之后逐渐消散,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呼吸是如此平稳,根本没有打乱烟线的上升轨迹,于是在如此安静的场景中,会感受到寂寞。但在这寂寞中,没有痛苦或者是其它想法,思想只集中在自己,是存在的个体。这种感觉有点类似神话中的灵魂与肉体脱离,肉体依然在原处,但灵魂已经超脱于世俗之外,享受难得的清净。
作者告诉我们独处的魅力。这种寂寞独处并不一定要到深山里,渺无人烟的地方寻找,只要内心清净,哪怕是在市井,哪怕身处陋巷,依然能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
记得陶渊明有一首诗中这样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大意就是如果你向往清净安逸,就要主动远离世俗的纷争,排斥外界的干扰,自己的心灵才能解开世俗的枷锁。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就是一样的道理。跳出了尘世的框框架架,只要内心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欲望,那么生活在哪里都可以达到真我的至道之境,不必非要躲到深山高谷或虚无环境中。
其实,寂寞不是唯心论,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而是与自己相处,与心灵对话,与孤独相伴,来化解经历的各种挣扎。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有独处的时光,否则心灵便难以成长。如果不跟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安安静静地享受一个人的时光,那内心深处真实的灵魂将永远不会露头。这里说的独处就是一种在泥潭挣扎中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呼吸完了,再钻入泥泞中与生活继续搏斗。
如果把独处的时光看作一种反思,一种灵魂超脱,能让我们在紧张的生活中寻求一份宁静,即使一刹那间的寂寞也不嫌短。这样,我们身处闹市,深陷世俗,依然能由内而外看到真实的自我。
这样的寂寞,就是清福。